《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权威解读:保障安全,推动创新
《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权威解读:保障安全,推动创新
近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检测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发布,并将于2025年3月1日起实施。这一新规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检测领域的空白,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重点检测“三电”系统,安全标准更严苛
《规程》明确规定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的程序、项目和要求,适用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运行安全性能检验。其中,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和电气安全成为必检项目。
具体来看,动力蓄电池的充放电温度限制是重要检测指标。《规程》要求,磷酸铁锂电池的最高充电温度不得超过65℃,三元锂电池则不得超过60℃。此外,驱动电机的温度不得超过175℃,电机控制器和DC/DC变换器的温度不得超过95℃。
这些严格的安全检测标准,旨在降低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规程》的发布,为新能源汽车量身定制了“体检方案”,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排查隐患,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化和规范化。
推动产业革新,车电分离或成新趋势
《规程》的出台,不仅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也对整个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保险公司将能够基于新标准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更准确的风险评估,从而优化保费定价策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青年副研究员许梦然表示,通过详细的检测数据,保险公司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量化新能源汽车的风险,提高理赔的准确性和效率。
另一方面,《规程》的实施也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面对消费者对电池寿命的担忧,业内一些车企推出了车电分离的电池租用服务。例如,蔚来等车企大力推广车电分离的租电方案,结合换电服务,不仅降低了购车门槛,还提供了差异化的补能方式。每次换电时,车企可以对车辆进行三电自检,确保整车和电池的安全健康状态。
增强消费信心,助力市场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47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18%。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其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引发的起火、失控等事故呈增长趋势。而这些事故往往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安全性能密切相关。
《规程》的实施,将有效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在运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监控,进一步遏制新能源汽车在运行使用过程中“三电”系统起火、失控此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上升的趋势。对于新能源汽车车主而言,年检新规的推出,无疑是一件好事。在更专业、严格的检测下,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隐患将“无处遁形”,进一步保障了车主和他人的安全。
展望未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程》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它不仅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也为相关产业链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新机遇。随着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将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的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加安全、规范、创新的发展新阶段。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力,也将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