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迎来突破:两款新药获批,多技术助力诊疗
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迎来突破:两款新药获批,多技术助力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影响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其早期症状包括肢体末端感觉异常、温度感知下降、肌肉无力与萎缩等。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力量减弱甚至萎缩的现象。此外,还可能伴随疼痛、消化系统症状、出汗异常等症状。据统计,全球约有4.2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约占1.15亿,且患病率持续上升。近年来,DPN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为优化诊断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最新药物研发进展
2024年,两款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这两款药物分别是海思科的思美宁(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和第一三共的德力静(苯磺酸美洛加巴林片)。思美宁于2024年5月20日获批,而德力静则在同年6月28日获批。
与传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相比,这两款第三代药物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分子结构设计。通过并二环和并三环笼状结构设计,提高了对中枢神经系统α2δ亚基靶点的亲和力,从而提升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传统的钙离子通道调节剂通过调节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中的α2δ亚基来减轻疼痛,并改善睡眠和情绪。然而,这些药物在临床上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疼痛,但由于对α2δ-1亚基的选择性较低,仍旧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晕、共济失调、嗜睡和头痛。
相比之下,美洛加巴林对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其与α2δ-1亚基解离缓慢,而与α2δ-2亚基解离快速,这一特性可能使其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克利加巴林(HSK16149)则是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且在国内首个获批用于DPNP治疗。2024年发布的《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中,建议普瑞巴林或度洛西汀作为DPNP的首选药物,同时也推荐加巴喷丁、美洛加巴林和克利加巴林作为有效的初始治疗药物。随着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国内的上市,我国DPNP的临床治疗迎来了新的格局。
此外,另一款国产1类新药HSK16149也已提交上市申请,该药同样属于CNS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调节剂,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物理治疗新技术
在诊断技术方面,皮肤内膜神经纤维密度测量作为一种微创方法,为小纤维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新兴高分辨率神经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早期发现神经损伤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治疗手段方面,维生素B12衍生物甲钴胺和维生素B1衍生物苯磷硫胺在营养神经和神经修复方面显示出疗效。研究显示,DPN患者在接受5周治疗后,神经病变症状显著改善,且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某些降糖药也显示出神经营养的潜力。研究显示,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延缓DPN进展。此外,脂质代谢调节剂如贝特类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神经功能,为DPN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综合治疗方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患者应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控制: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延缓神经损伤。常用的目标是空腹血糖保持在4.4-7.2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保持在低于10毫摩尔/升。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个体化治疗。
药物治疗: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抗惊厥药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一些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局部麻醉剂或外用贴剂来缓解局部疼痛。
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管理:避免高糖、高脂肪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定期运动: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加重神经损伤,应尽量戒除。
其他辅助疗法: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防止溃疡和感染。如果发现任何异常,立即就医。理疗和针灸:某些患者可能从理疗和针灸中获益,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痛苦和改善功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疼痛、应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展望未来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突破。从新药研发到物理治疗新技术,从精准医疗到多学科协作,患者将拥有更多治疗选择。同时,早期诊断和预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定期筛查和积极管理,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及早关注神经病变症状,及时就医,是应对这一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