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脑供血不足的早期识别与预防
老年人脑供血不足的早期识别与预防
脑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大脑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功能受损。据统计,我国约有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脑供血不足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2/3的中老年人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脑血管事件,如脑梗死或脑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早期症状:7个预警信号要警惕
睡眠障碍:晚上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白天却昏昏沉沉,呈嗜睡状态。
肢体发麻: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严重时会昏倒。
头晕耳鸣:出现一过性眩晕、头沉重、胀痛,伴有耳鸣、耳“闭气”或听力减退。
视力模糊:眼胀痛、懒睁眼、雾视(眼花)等,突然但暂时出现的视物不清,甚至一时性失明。
走路不稳:出现走路摇晃,拿东西不稳或拿不动,严重的还会出现四肢不灵活、痉挛、疼痛、经常跌倒的情况。
情绪变化:有人的脾性、性格会有较大的改变,如孤僻、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或者情绪波动大、多语急躁。
记忆力减退:东西刚放下,转身就忘记放在哪里;短暂的意识丧失或者智力的突然变化。
危险因素:这些人群要特别当心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大脑和心脏供血。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
高脂血症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造成心脑供血不足。
吸烟者:吸烟会损害血管,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研究显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
肥胖人群: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缺乏运动者:长时间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每小时起来活动几分钟,伸展身体,促进血液流动。
精神压力大者:长期处于焦虑、精神紧张状态会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从生活方式到健康管理
健康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瘦肉、豆类和坚果;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高血压。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定期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促进血液循环。
戒烟戒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控制血压和血糖: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遵循医生建议,按时服用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物。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避免久坐不动:长时间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每小时起来活动几分钟,伸展身体,促进血液流动。
管理压力:长期压力会影响心血管健康。采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或其他放松活动来管理压力。
保护颈椎健康:改善睡姿,交替使用仰卧和侧卧,并选择合适的枕头,避免长时间使用过高的枕头,以免损伤颈部关节。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前倾,保持颈部温暖,避免受凉。
适量补充硒元素:硒元素在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上起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抗氧化和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来维持心血管细胞的正常功能。人体缺硒可增强脂质过氧化反应和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改变,使心血管功能受到损害。市面上许多打着“补硒”名头的富硒保健品和农产品层出不穷。那么,花大价钱去补硒是否值得呢?虽然硒对于维系人体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并非补得越多越好,体内硒元素过量甚至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硒元素的摄入,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摄入量为50~200μg/d。当体内的硒含量经常超过800μg时,则很可能导致硒中毒。至于如何补硒,其实普通人平时只要需要注意均衡营养,就可以从日常饮食中摄取充足的硒,而无需额外的补充。如蛋类、猪肉、魔芋和动物内脏,以及平时常见的一些蔬菜如大白菜、南瓜、洋葱、西红柿等都是补硒的不错选择。
定期检查:预防胜于治疗
定期体检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脑供血不足的最有效措施。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超等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心脏和血管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脑供血不足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
脑供血不足虽然常见,但通过早期识别和积极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作为子女,要多关注父母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帮助父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是预防脑供血不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