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从何而来?东西方哲学家如是说
七情六欲从何而来?东西方哲学家如是说
“人有七情六欲”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说法,但你是否真正了解这七情六欲具体指什么?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情感和欲望究竟从何而来?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情感体验,更触及哲学和心理学的核心。本文将带你穿越东西方哲学的长河,探寻情感与欲望的起源。
我们通常认为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和欲望一般是分开讨论的。情感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而欲望则是由外在刺激引发的。这种观点在荀子的论述中得到了精辟的阐释:“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人的本性是天然就有的,本性来自于天性;人的情感是本性的表现,而人的欲望是情感对于外界事物的反应。
在西方哲学中,笛卡尔提出了人的六种基本情感:好奇、爱、恨、悲、喜和欲。他认为情感由我们内部的生命精气的运动所引起、维持和加强。这种“生命精气”类似于中国哲学中的“元气”。笛卡尔强调情感不仅是身体生命精气所产生的,而且强调心灵的意志,也就是理性,对情感的控制和指导作用。
霍布斯则提出了人的七种基本情感:冲动、欲望、爱、恨、憎避、喜和悲。他将情感定义为一种以想象为其内部起点的自主运动,强调情感与物理运动的结合。他认为,有的运动是由于外力引起的,而有的运动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情感的起点他称之为:努力。这里的努力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刻苦努力的意思,努力是一种自然事物力求自我保存的自然倾向,是一种自然冲动。
斯宾诺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人类三种基本的情感:欲望、快乐和痛苦。他认为,人的本性中都有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这种努力与心灵相联系就是意志,这种努力与身体和心灵同时联系就是冲动,而欲望是对冲动的自觉或者意识。
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突破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将身体和心灵、心灵的情状和心灵的观念结合起来。他认为,情感是一种个别样态,这种样态在广延属性里表现为身体的情状;这种样态在思想属性里表现为身体的观念。因此,斯宾诺莎的情感是生理的情状和心理的观念的统一。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可以意识到自身情状的变化,从较大的完满性过渡到较小的完满性,就会产生痛苦的观念;从较小的完满性过渡到较大的完满性,就会产生快乐的观念。这里的完满性就是指人的现实性,所谓较大的完满,是指增加或促进了人保持自己存在的努力;所谓较小的完满,就是减少或者妨碍了人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
以吃饭为例,当我们饥饿时,会产生吃饭的冲动和欲望,这时吃饭就会带来快乐,因为可以促进自身的存在;而如果有人阻止我们吃饭,就会产生痛苦,因为限制了我们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这里的快乐和痛苦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而是心灵对生理情状的意识或评价。
综上所述,东西方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情感和欲望的起源,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无论是荀子的“性情欲”理论,还是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等西方哲学家的观点,都揭示了情感和欲望在人类生存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 荀子《荀子·正名》
- 笛卡尔《论情感》
- 霍布斯《利维坦》
- 斯宾诺莎《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