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里的中国故事:从摩洛哥留学生点赞到非遗文化全球传播
春联里的中国故事:从摩洛哥留学生点赞到非遗文化全球传播
“五福临门,这里面的每一笔中都注入了我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非常有仪式感。”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邓洁,正举着自己书写的春联横批,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在中国书法学院学习写春联后,被春联的魅力所折服。她表示,春联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随着春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习俗。邓洁计划将自己书写的春联送给摩洛哥的朋友,让更多人感受这份独特的中国文化。
春联,这种集语言艺术、书法艺术、装饰艺术于一体的习俗,让邓洁深刻认识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每逢春节,千家万户把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写在春联里,贴在门楹上。春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内容表达和应用,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在音律上要对应,内容上也要对应,每一副春联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崇尚文化、重视文字的特点。
近年来,春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春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春联作为春节的重要文化符号,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在长沙地铁火车南站、五一广场站、文昌阁站等站点,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联展正在举行。来自西班牙、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利比里亚等15个国家的留学生,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挥洒自如,用独特的文化视角诠释着对中国年、中国文化的理解。地铁站内屏蔽门上的红色对联,落款处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留学生们的名字。国际范的春联,引发市民关注。乘客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份独特的节日仪式感和文化体验。
“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湖南特色地方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对如何用传统文化做好国际传播的一次全新探索。”现场书法家表示,“以书法独特的表现艺术为桥梁,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传递节日的欢乐,也传播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美学,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心态。”
春联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国际传播上,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在中国移动咪咕公司主办的“非遗贺新春·AI中国年”春节文化传播活动中,用户可以通过AI技术写春联、写祝福语和写藏头诗,AI还能创作歌曲,上传照片生成风格化智创彩铃,与喜爱的明星、世界冠军一起大拜年。这些创新玩法,让春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春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它不仅是一种节日装饰,更凝结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随着春联文化的不断传播与创新,这一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艺术形式,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