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储能:新能源时代的环保新选择
压缩空气储能:新能源时代的环保新选择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储能技术已成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在众多储能技术中,压缩空气储能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新宠儿”。
工作原理与优势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创新的储能方式,它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这种储能系统主要由压缩机、膨胀机、燃烧室及换热器、储气装置、电动机/发电机以及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组成。
其工作过程分为储能和释能两个环节。在储能环节,系统利用风/光电或低谷电能带动压缩机,将电能转化为空气压力能,并将高压空气密封存储于地下洞穴或储气罐中。在释能环节,通过放出高压空气推动膨胀机,将存储的空气压力能再次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
相比传统的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具有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规模可调等优势。同时,它还具有容量大、储能时间长、安全性高等特点,规模上仅次于抽水蓄能,适合大规模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以持续工作数小时乃至数天,且使用寿命可达40-50年,效率可达60%以上。更重要的是,它使用的原料是空气,不会燃烧,且不产生任何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储能方式。
商业化应用加速
近年来,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商业化应用进程显著加快。2024年,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湖北应城和山东肥城两个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相继并网发电,共同贡献了3.3GWh的储能容量,标志着中国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300MW单机规模并非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的能力上限。中能建数科与中储国能相继签约66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其中中能建数科发布的《世界首台(套)中国能建660MW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将中国能建的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成功提升至600MW级,再次刷新了行业记录。
在国际上,德国Huntorf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全球首座投入商业运行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自1978年服役以来,一直稳定运行。其机组压缩机组功率为60MW,释能输出功率为290MW,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容量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之一。该电站主要充当紧急备用电源角色,并在电网中发挥了重要的调峰调频作用。
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的多项政策文件,将压缩空气储能纳入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重点方向。上海市更是明确要求,2025年1月1日起,新开工(含升级改造)集中式陆上风电,按照不低于装机容量的20%、额定充放电时长不低于4小时配置新型储能。
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推进和电力市场的逐步放开,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市场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据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目标将达到71.65GW。其中,青海、甘肃、山西储能规模最大,2025年新型储能预计装机6GW。山东、宁夏、内蒙古、河南紧随其后,2025年新型储能预计装机5GW。
技术创新与挑战
技术创新是推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进步的关键。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攻克了空气压缩过程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高效存储、低阻传输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建成了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目前正在建设的酒泉项目,同样是300兆瓦级,并将挑战另一个首创——地下人工硐室型压缩空气储能。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成本,如何优化地下储气库的设计和建造方法等。此外,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压缩空气储能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
未来展望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还能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压缩空气储能有望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