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过场动画幕后揭秘:两年半磨一剑的匠心之作
《黑神话:悟空》过场动画幕后揭秘:两年半磨一剑的匠心之作
《黑神话:悟空》的过场动画不仅在玩家群体中引起热议,也在各大视频平台成为热播内容。广州大火鸟文化和绿怪研文化公司的制作团队分享了他们如何花费两年半时间精心打造这些动画的过程。CEO危天行和黄骅分别讲述了他们在制作《屁》和《勿听》这两集动画时的趣事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细节和彩蛋让观众沉浸其中。这些精彩的幕后故事揭示了动画制作的不易与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讨论。
从手游到单机:一个团队的转型之路
2018年的一个深夜,游戏科学工作室的会议室里正在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讨论。创始人冯骥在白板上写下了三个选项:全力以赴做单机动作游戏、做时下流行的RPG+SLG手机游戏,或者分成两个团队同时推进。最终,团队选择了第三条路——抽调部分人手,启动单机游戏项目。
这个决定背后,是主美杨奇的坚持。他意识到,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创作黄金期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如果再不做,这个公司对我的吸引力可能都会不足。"杨奇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游戏开发者的心声。
精良制作团队: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游戏科学选择与多家知名动画制作公司合作,包括大火鸟文化、绿怪研、齿轮映画等。每个团队都负责一集动画的制作,从创意到成品,平均耗时两年半。
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挑战
在制作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例如,在第一版宣传片中,孙悟空对阵10万天兵的场景虽然震撼,但实际制作中却面临性能瓶颈。"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权衡。这是序章的高潮,但是不到30秒就会无聊。"冯骥回忆道。
在艺术表现上,团队同样追求完美。《勿听》的制作人黄骅透露,为了表现猪八戒和蜘蛛精的情感变化,团队精心设计了从人到妖的转变过程。"在‘鱼水之欢’这段,还专门有一个镜头去表现妖和人之间的转变过程。"
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
《黑神话:悟空》的美术风格极具中国特色,从角色设计到场景构建,无不洋溢着古典美感。第一章的过场动画《看见》由上海的Fliiip Design团队制作,其浓厚的水墨风格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美影厂。
团队合作:信任与自由的结晶
游戏科学给予动画制作团队充分的创作自由。"他们给了基础定向之后,就都交给我们的团队去创造了,我们不需要不停地与游戏科学比对细节,也不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所有的精力都能用在创作上。"这种信任让动画团队能够全身心投入创作。
追求卓越:反复打磨只为完美
即使第一版已经获得认可,制作团队仍然精益求精。《勿听》的制作团队在提交第一版后,又自行修改了六遍。"我们自己每看一遍都会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就改一改再提交,游戏最终使用的是第七版。"
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体现在细节处理上。"像色彩指定,就是在绘制过程中的指定用色,每块区域应该用什么层次的颜色,比如袖子上方是浅绿、袖子下方是墨绿,这样看起来才有立体感。"
文化传承与创新
《黑神话:悟空》的过场动画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希望通过游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新形式展现给世界,因为水墨风格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效果,更是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创新。"
这种创新精神也体现在对经典故事的重新解读上。例如,《不由己》一集通过"裂痕"这一主题,展现了牛魔王的悲剧人生,为这个传统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
结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黑神话:悟空》的过场动画不仅是一部游戏的附加内容,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它展示了中国游戏产业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双重突破,也为未来的国产游戏动画制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正如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所说:"也许我们还可以做比现在伟大十倍的事情。"《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无疑为国产游戏的未来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