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雨雨人”到“望梅止渴”:六个成语里的夏日故事
从“夏雨雨人”到“望梅止渴”:六个成语里的夏日故事
在中国的成语文化中,夏天不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智慧的时节。从"夏雨雨人"的助人为乐,到"吴牛喘月"的疑心生暗鬼,再到"沉李浮瓜"的消夏乐趣,每个成语背后都藏着一段古人的生活智慧。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感受古人如何用智慧和幽默解读夏天。
古人囊萤照读场景
在我国的成语文化中,形容炎热的夏天会用骄阳似火、火伞高张,而形容夏天的景色则是郁郁葱葱、鸟语蝉鸣……这些传承至今的成语源自古代经典、著作,或历史故事,意思精辟、结构紧密,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思想智慧。
夏雨雨人
"夏雨雨人"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贵德》。其中的两个"雨"字,前一个是名词,指雨水;后一个是动词,指下雨。这个成语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就像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一样,给人带来清凉和滋润。
故事中的孟简子曾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因犯事出走齐国。在与管仲的对话中,孟简子提到自己曾帮助过三个人:为他们葬父、葬母和救兄出狱。管仲感慨地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我一定会衰败的。"
吴牛喘月
"吴牛喘月"出自北宋《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这个成语形容天气酷热,也比喻因疑心而害怕。相传晋武帝时,名臣满奋怕冷。在宫里,透明琉璃窗使他以为有冷风,不禁发抖。武帝笑问原因,满奋答道:"臣犹如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说,他就像吴地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
沉李浮瓜
"沉李浮瓜"出自三国时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这个成语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曹丕在书信中回忆,天热时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山风动翠竹,清泉石上流,树荫浓茂,不仅水果凉得透彻,人也十分爽利与安适。沉李浮瓜遂成古代文人雅士消夏的标配。
囊萤照读
"囊萤照读"出自《晋书·车胤传》。这个成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晋代的车胤小时候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但车胤不愿浪费晚上的读书时间,就寻找照明的办法。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读书,最后终于成才。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这个成语原意是夏日里梅子酸甜,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经过方城县的梅林铺。时值夏日,天气炎热。士兵们口渴难耐。曹操灵机一动,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最终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恣蚊饱血
"恣蚊饱血"出自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这个成语特指儿女的孝心。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吴父去世后,吴猛为父亲守丧三年,三年里他烧纸供奉,早晚祭奠,从不间断,受到后人的赞誉。
此外,关于夏天的成语还有很多,如胸有成竹、金蝉脱壳、临渊羡鱼、夏日可畏、瓜田李下、出淤泥而不染等,这些成语言简意赅、情趣盎然,成为中国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炎炎夏日,让人品读之余意趣盎然、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