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理工学院实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零突破”,3个项目获批立项
广州理工学院实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零突破”,3个项目获批立项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示了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广州理工学院一举斩获3个项目,其中杨叶青博士的项目更是实现了学校在该类别项目立项的“零突破”。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学校科研实力的显著提升,也为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篇章。
“零突破”背后的学术实力
此次获批的三个项目,分别由覃守达教授、杨叶青博士和王志涛教授领衔,研究领域涵盖岭南文化、音乐学和经济学,展现了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综合实力。
深耕岭南文化:覃守达教授团队的田野调查
覃守达教授的项目“岭南壮族传统美学思想研究”已经启动了田野调查工作。课题组深入广西多地,对布洛陀文化和娅王文化进行了系统考察。布洛陀文化传承地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敢壮山,是岭南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的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娅王文化传承地则在广西西林县西平乡木顶村,娅王是壮族创世女神、巫教祖神、生育女神和稻作女神。这些研究将为岭南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音乐学研究:杨叶青博士的创新探索
杨叶青博士的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新疆纳格拉鼓吹乐与西藏卡尔乐鼓吹乐交流互鉴研究”实现了学校在人文社科音乐类项目立项的零突破。该项目将新疆纳格拉鼓吹乐与西藏卡尔乐这两条平行的研究脉络,用“一带一路”的视野关照并做交叉联系研究,展现一幅由鼓吹乐联系起来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画卷。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将为新疆与西藏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理论提供更加详实的文化认同支撑。
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王志涛教授的实践导向研究
王志涛教授的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链式发展研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讨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链式发展。这一研究将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从“零突破”到新起点:广州理工学院的科研发展之路
近年来,广州理工学院在科研领域持续发力,实施“帽峰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科研平台,提升科研实力。2021年,学校成功入选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为科研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此次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的突破,正是学校科研实力提升的有力证明。
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学校负责人所说:“此次教育部人文社科音乐类项目能成功立项,凸显了我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以及我校教师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学科前沿、参与国家重大研究方面的底蕴、能力与地位。这也将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全面推动学校建设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广州理工学院将继续秉持“以本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此次突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实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