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的心理健康挑战:从自我污名到社会支持
肥胖者的心理健康挑战:从自我污名到社会支持
“为什么我的体重能等同于我的价值,又为什么这会让他如此烦恼?”这是美国演员克丽丝·梅斯在回忆自己童年时因体重问题遭受的情感虐待时发出的疑问。她的继父会“在厨房里给她称重,或者威胁要锁上橱柜”,这些行为让她“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成年后的梅斯虽然已经能够理性看待这些经历,但她坦言,这些情感上的伤害留下的印记比身体上的更深。
梅斯的故事并非个例。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在庞大的肥胖人群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副主任医师冯颖指出,肥胖人群中有大量年轻人,他们更容易伴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正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
体重自我污名,是肥胖者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源头。体重自我污名是指个体因体重而遭受负面评价或歧视时,将这些偏见内化并产生自我贬低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研究表明,体重自我污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降低自尊和生活质量。更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引发暴饮暴食或减少体育锻炼,进一步加剧肥胖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行动。首先,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欧洲心脏病学会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综述指出,所有肥胖症患者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体重管理的基础干预策略。具体来说,包括三大干预目标:
- 饮食目标:每天摄入1200
1500千卡(女性)或15001800千卡(男性),且富含适量的主要营养素; - 运动目标:每周进行≥150分钟的身体活动(如每周五次、每次30分钟的散步);
- 行为改变目标:设立目标、提高自控能力、每日监测食物摄入量和身体活动状况、每周记录体重。
然而,生活方式干预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研究发现,受试者在第一年后容易出现体重反弹,这主要是由于对长期生活方式干预依从性的下降,以及体重减轻后人体出现的代谢适应。因此,持续的支持和干预至关重要。
除了个人层面的努力,社会支持和反偏见教育同样重要。研究显示,通过反刻板印象方法能有效削弱甚至消除大学生群体中的肥胖污名。这提示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肥胖问题的科普教育,消除对肥胖者的偏见和歧视,营造一个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肥胖不仅是身体问题,更是心理健康的隐形挑战。它关乎每一个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正如克丽丝·梅斯所说:“它们就像一道道小口子、小伤口,最终会让你血流不止。”让我们一起关注肥胖者的心理健康,通过科学的干预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重建积极的自我认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健康,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