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13.8%到2.9%:学生主动提问比例为何断崖式下降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13: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13.8%到2.9%:学生主动提问比例为何断崖式下降

当我们关注课堂提问时,不应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问。学生提出问题,是他们弥补自己知识空白区和解决困惑的第一步,对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提问尤其重要。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涉及其内涵以及策略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

然而,仍有人认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问。实际上,学生提问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有重要的作用。

不应被忽视的课堂提问主体

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是弥补自己知识空白区和解决困惑的第一步,对学习和思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学生提问对于他们自身有以下三个作用:

0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其已有知识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也可能是由信息本身的特征引起的好奇。但无论问题来源于哪个方面,都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他们也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有解答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02
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

学生自身提出问题是整合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操作,经过与自身对话后的对外表达,是学生开启高级思维的工具。在长期的训练后,学生将形成自我提问的习惯,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自我思维的监督和自我评估,激发高阶思维的发展。

03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建构

当学生基于自己的困惑、好奇提出问题时,说明他们对呈现的信息进行了主动的思考,并通过重新审视原有认知与现有信息之间的矛盾,重新对知识进行合理化建构。他们提出的不同问题在填补知识空缺、知识建构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学生在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开始了相关的学习任务,去获取自己缺乏的知识,解决认知冲突,他们的碎片化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整合到一个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中。

除了对自身的影响,学生提出问题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提出问题能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为学生的问题反映了他们对现有知识的理解程度,展现了他们困惑的地方,这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未来教学的信息。

其次,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高水平思维,从问题类型中评估其知识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

此外,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促进教学实践中的批判性反思。教师的监控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学生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进行合理监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等,进而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技能的应用能力和促进科学观念的形成。

面对问题,学生为什么越来越沉默?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对于他们自身和教师的教学而言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往往不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从小学到高中,主动提问的学生在逐渐减少;

从百分比来看,主动提问的小学生占比13.8%,主动提问的高中生占比仅2.9%。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在问题面前选择沉默?

或许我们能从环境、同伴和学生自身这三个方面找到原因。

01

环境因素

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在学校方面,教育评价制度是影响学生提问的重要原因。华东师范大学的袁振国教授认为,中国衡量教育成果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因此学生年级越高,问题越少。除了教育评价制度,消极的学校管理制度同样严重的阻碍着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

在环境因素中,教师也影响着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以及教学方式都与学生的提问能力相关。

02

同伴因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与同伴的活动逐渐增多。在年级升高的同时,同伴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到了中学阶段,青少年需要更多地从他人处了解自己的定位,同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同伴压力。

这种同伴压力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03

学生自身的因素

从学生自身分析,他们的知识储备会影响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知识储备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是一般性的问题,创造性问题很少,问题的实际价值也低于班级平均水平。

同时,学生的积极情绪会促进提出问题,消极情绪则抑制问题的提出。情绪与创造力、认知加工过程的关系也证明了情绪对提问的影响。但是情绪对创造性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这种影响依赖于问题解决的阶段、问题情境、对问题加工的广度与深度、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

此外,学习者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提问能力。由于个人的冒险倾向、学习风格和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不同,成就动机和自尊也存在差异,因此有些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而有些学生却不敢开口提问。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教与学都至关重要。

然而面对学生主动提问的意愿随年级增长逐渐下降的困境,教师应该如何“破局”?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提问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将方法内化为提问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应处理好三组关系

引导学生提问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行动,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在实践中整体把握、守正创新、稳步推进。

为做到、做好,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答”与“问”。

再好的“唯一”都可能沦为“单调”,高质量教学应该具有丰富且饱满的意蕴。

因此,教师要平衡好学生“答”与“问”的关系,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当下课堂教学看,教师需要更新理念,强化“生问”意识,让课堂回归“学堂”本真。可以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是教师在高质量教学中的应有担当。

“学”与“问”。

“学”到深处“问”自生,学问二字“问”在“学”后。“只学不问”是书呆子,“只问不学”势必才疏学浅,课堂教学易流于虚空,变成花架子。

实践证明,真正有质量的提问难以随便形成,它需要先“学”后“问”,“学”中生“问”,“思”中善“问”。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指导学生筑牢提问根基,形成为学而问、为思而问的良好学风,促进深度学习,为发展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导”与“问”。

从等待被问到主动发问是学习质态的新飞跃,学生难以自发形成,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为此,教师要自觉启导学生“爱问”,诱导学生“追问”,指导学生“评问”。

经过这样一段时期的训练,教师“导问”有智慧和方向,学生“提问”有质量和方法,课堂将彰显师“导”生“问”、生“导”生“问”的高质量教学风景,我们教师也将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