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集体下调存款利率,储户跨城存款寻高息
六大行集体下调存款利率,储户跨城存款寻高息
2024年10月18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大行再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降幅在0.05-0.4个百分点之间。这是继今年7月后,国有大行再度集体下调存款利率。此次调整后,活期存款挂牌利率降至0.1%,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下调0.25个百分点,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降至0.8%、1%、1.1%、1.2%、1.5%和1.55%。
这一轮利率下调,不仅影响了储户的利息收入,也改变了人们的理财习惯。面对不断走低的利率,越来越多的储户开始寻找新的理财方式,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储户积极应对:跨城存款成新现象
在低利率的大背景下,一些储户不再局限于本地银行,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区域,寻找更高利率的存款产品。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上被称为“存款特种兵”。
12月初,在北京工作的李明(化名)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到,某城商行在天津市武清区的一家网点在售一款利率达到2.7%的3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他迅速规划行程,周五一大早从北京乘坐高铁前往武清,出站后打车直奔这家网点。“到网点后银行工作人员快速帮我办理了定期存款,将利率锁定在2.7%,高铁往返和打车费用总共不超过100元,也并未占用过多时间成本”,李明觉得这次跨城存款非常值得。
林杨(化名)也是存款“特种兵”队伍的一员,不久前,她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一位位于厦门地区的地方银行客户经理。这位客户经理声称,由于该行尚未调整,目前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仍能保持在2.8%高水平。假设存入10万元,以当前本地银行提供的3年期利率为2.2%的定期存款产品为例,到期后可以获得6600元利息收入;如果选择跨城银行的2.8%存款利率产品,到期后可以得到利息收入8400元,相差达1800元,考虑到未来可能进一步降息的趋势,林杨认为现在锁定较高的利率是明智之举。
理财新宠:中长期纯债基金表现亮眼
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其他稳健型理财产品。其中,中长期纯债基金凭借其稳定的表现,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数据显示,2024年,数据可查的2821只(份额分开计算)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中,有超99%的基金获得了正向收益,且平均回报约为4.62%,相较2023年、2022年的平均回报分别增长0.97个百分点、2.28个百分点。其中,华泰保兴安悦A、华夏鼎庆一年定开、兴华安裕利率债A、国泰惠丰纯债A等多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2024年回报超10%,最高的华泰保兴安悦A2024年回报甚至超17.96%。
与银行理财相比,2024年债券基金的收益率有明显优势。根据普益标准近期发布的数据,目前存续的开放式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近1年的收益率平均值为2.98%,2023年全年平均收益率约为3.6%;封闭式固收产品的近1年收益率平均值为3.96%,较此前走低约70个基点。
保险利率下调:锁定长期收益需趁早
在各类理财产品中,保险产品也受到了利率下行的影响。近期,关于保险利率或将在2025年再次下调的消息频出。这意味着,保险的预定利率将从目前的2.5%进一步下调。
预定利率下调对保险产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重疾险等保障型产品:保费可能上涨20%-30%
- 增额寿险等理财型产品:收益降幅约15%
以增额寿险为例,同样是100万投入,按照2.5%和2%的预定利率递增,30年相差28万领取金额,70年相差163万领取金额。
面对保险利率的下调,专家建议:
- 健康险:尽早配置,年龄越大保费越贵
- 储蓄险:适合长期持有,5-10年以上收益更可观
低利率时代:理财新趋势
在低利率环境下,个人理财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 多元化配置:不要将所有资金集中在单一产品上,应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产品
- 长期视角:对于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应考虑长期限的产品
- 重视保障: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不要忽视保险等保障型产品的重要性
- 关注政策:利率政策会随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需及时关注政策动向
面对利率下行的趋势,储户和投资者需要调整自己的理财策略。从跨城存款到投资中长期纯债基金,再到锁定保险利率,这些都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预计还会有更多创新的理财产品出现,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