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小学抱拳礼走红: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韶山小学抱拳礼走红: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传承
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韶山小学,每天的大课间都是一场独特的“武林盛会”。全校师生齐齐整整地站在操场上,伴随着古韵悠扬的音乐,孩子们一边行抱拳礼,一边高喊“崇尚武德,自强不息”。随后,他们开始模仿虎的威猛、鹿的活泼、熊的沉稳、猿的灵敏、鸟的舒展,将五禽戏演绎得惟妙惟肖。
这一幕,已经成为了韶山小学的日常。学校将武术和五禽戏列为必修内容,不仅在体育课上教授,还将其融入大课间活动。校长和老师们也身体力行,每天跟着学生一起练习。
“在习练武术和健身气功的过程中,孩子们达到了锻炼目的,提高了身体素质、改善了身体姿态,特别是专注力与行为习惯明显提升。”体育老师夏先川见证了孩子们的变化。他发现,随着练习的深入,孩子们不仅在体能上得到了锻炼,更在精神层面有了显著提升。
最令人惊喜的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还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五(4)班通过舞龙舞狮不仅获得了全国银奖,学习成绩也从年级倒数第一跃升为正数第二。五(3)班则通过跳绳不仅锻炼了身体,学习成绩也稳居年级第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文化自信已经延伸到了校园之外。夏先川老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次他在闹市街道偶遇一名学生,孩子一边跟他打招呼一边行抱拳礼,夏先川立马抱拳回礼。“那一刻我们都没觉得唐突尴尬,反倒觉得亲切自然。我想这正是习武人的文化自信吧。”夏先川自豪地说。
韶山小学的实践并非孤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五禽戏比赛中,参赛学生将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荣获集体一等奖和双人二等奖。这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对学校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与体育教育协同发展的肯定。
韶山小学的探索,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遗存,而是可以融入日常、滋养心灵的活水。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完全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