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的猴戏传奇:戏曲舞台上的“美猴王”
六小龄童的猴戏传奇:戏曲舞台上的“美猴王”
19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然而,这位“美猴王”的传奇远不止于此。从童星到猴戏大师,六小龄童不仅塑造了一个经典角色,更肩负起传承猴戏艺术的重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猴戏在戏曲舞台上逐渐式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六小龄童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缩影。
从童星到猴戏大师
六小龄童,原名章金莱,1959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猴王世家”。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南猴王,六小龄童6岁开始学猴戏,取艺名为六龄童。起初,家里重点学猴戏的是他的哥哥章金星,更是取了艺名叫小六龄童。1966年,小六龄童因患白血病不幸去世,这让家人悲痛欲绝。不久后,另一个哥哥在演小猴子的时候,得了肠道病离世。两位哥哥先后离世,让家人很是痛心不已。家里的兄弟姐妹都练过猴戏,因为年纪大,也逐渐淘汰了,而六小龄童是最小的孩子,只能将猴戏的重担交给了他。
虽然在这之前,六小龄童也学了猴戏,但他身体瘦弱,在家人看去并没有演戏的天份。但现如今却没有办法,因为就他年纪最小,为了不让传承断了,接班美猴王的重任落在了六小龄童的肩上。因为体质弱,这让六小龄童吃了很多的苦,每天坚持练的六小龄童,体质也慢慢增强,加上悟性好的他,在演猴戏的时候,神态自然,塑造的很成功。
1976年,高中毕业的六小龄童,考入到了浙江昆剧团艺校,专攻武生。得到专业系统的学习,这让六小龄童在表演上游刃有余,为日后的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昆剧团,六小龄童也主演了《悟空借扇》、《三岔口》等多部昆剧。在舞台上,他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更是在饰演“孙悟空”上把握得很到位。
1981年,六小龄童参演了电影《阿Q正传》,在影片中客串。踏足到影视圈,这让六小龄童也有了兴趣,觉得从舞台到荧幕上的转变,也很不错。也是这年底,央视开始筹拍《西游记》,导演定为杨洁。为了能够拍好这部戏,杨洁特意去请教了南猴王六龄童,而在六龄童的推荐下,杨洁看到了六小龄童,觉得他的表演天赋很不错,加上演绎了这么多年的猴戏,让杨洁有了底。于是,六小龄童进入了《西游记》剧组。知道《西游记》是一场大戏,担心儿子演不好的六龄童还跟着去了剧组,专门指点六小龄童怎么演猴子才更贴切。
1982年,六小龄童正式开始拍摄电视剧《西游记》,从这一天起,他和孙悟空的命运,就再也分不开了。电视剧拍了6年时间,首播时还没完全拍完,但已然轰动一时。美猴王的形象,一下子扎根在了全国人民的心里。六小龄童也因此获得了1988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第六届中国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当代美猴王”的称号,自此属于他。
猴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猴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南新野猴戏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兴于明清,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2008年1月被南阳市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一批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5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猴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有正戏、杂戏之分,文戏、武戏之别。猴演员通过口衔小面具、身穿戏服,饰演包公、杨六郎、岳飞、关公等角色,动作设计、道具使用、情节编排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猴戏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体现。
传承困境:后继无人与法规限制
然而,这门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愿意学习猴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另一方面,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出台,也让耍猴艺人面临生存困境。2014年,新野猴戏艺人因“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被判无罪,但这一事件反映了猴戏艺人面临的法规困境。
六小龄童的传承之路
面对猴戏传承的困境,六小龄童没有选择退缩。他积极投身于猴戏艺术的传承事业,通过演出、讲座等形式推广猴戏文化。近年来,他更是启动了全球寻找“猴王传人”的计划,希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和培养猴戏人才,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六小龄童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正如六小龄童所说:“我的心愿是,哪怕听起来狂妄,我也希望一千个观众心中,只有我一个美猴王,这就是我的努力方向。”这份执着与坚持,正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