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酱酒酿造工艺: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茅台镇酱酒酿造工艺: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在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有一片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土地,这里三面环山,赤水河蜿蜒流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河谷地形。这片土地,就是被誉为“中国酒都”的茅台镇。茅台镇海拔420-600米,两侧是连绵起伏的山岭,海拔均在千米之上。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塑造了茅台镇独特的气候条件,更为酱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茅台镇的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4℃,冬季最低温度2.7℃,夏季最高温度40.6℃,无霜期达359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日照时间1400小时,相对湿度81%,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酱酒得天独厚的优势酿造微生态,使得茅台镇成为最适宜酱香型白酒酿造的区域。
茅台镇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到了清朝,茅台酒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声名远扬,奠定了其在全球的地位。这段辉煌的历史,不仅展示了酱香酒悠久的酿造传统,更体现了其与中国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
茅台镇酱酒的独特魅力,离不开其精湛的酿造工艺。这里沿袭千年的“12987”工艺,堪称酿酒界的传奇。这一工艺包括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和七次取酒,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确保每一滴酱酒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12987”工艺的起点是端午制曲。在端午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厂里就开始制曲。制曲以小麦为原料,小麦的粗淀粉含量68.5%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1.4%左右、膳食纤维9.2%左右,端午制曲为微生物提供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微生物需要的生长因子,保证了大曲微生物的营养。酱香型白酒大曲贮存时间长达六个月才能进入制曲生产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个月,这对提高基酒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5倍。
重阳下沙是“12987”工艺的第二个关键环节。这里的“沙”指的是本地特产的糯红高粱。这种高粱颗粒小、圆润饱满、堆积如沙,因此得名。这种高粱淀粉含量极高,能够经受住九次蒸煮和八次发酵的反复折腾,还能在不同轮次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风味。
九次蒸煮、八次发酵和七次取酒,是“12987”工艺的核心。每次蒸煮和发酵都会赋予酒体不同的风味,而七次取酒则能获得不同口感的基酒。这些基酒经过精心勾调,最终融合成一瓶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的酱香酒。
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镇的空气中悬浮着一层独特的微生物群,这是大自然赐予这片土地的“无价之宝”。这些微生物在酿酒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茅台镇的酱酒具有无法复制的独特风味。国台酒业集团技术总监卢君曾表示:“茅台镇的空气、水源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非常丰富,是酿酒微生物的重要来源,同时茅台镇生态环境对微生物具有定向筛选和定向训化的影响,两者相互协同,使得生产正宗酱香型白酒的微生物种群只能在茅台镇的特定环境下,驯化形成特殊的微生物生态。”
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茅台镇的酒企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化创新。以国台酒业为例,自2012年起,国台酒业就开始尝试智能酿造和数字酿造。在国台酒庄制酒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块4米长、2米高的超大显示屏,这是一车间的中央控制室,具有控制中心、监控中心、数字收集中心三大功能。实时呈现相关生产数据和设备运行情况,蒸煮时间、接酒温度、抓斗运行速度等一系列数据被监测和集成,收堆、摊晾、撒曲等生产动作均由此发出指令。
智能化酿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通过精准控制确保了酒质的稳定。国台酒业建立了酿酒微生态“菌系”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的方式确定了酿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种属相对丰度范围。这种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还为酱酒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茅台镇酱酒酿造工艺,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酿酒智慧,更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每一滴酱酒,都凝聚着大自然的馈赠和酿酒师的匠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美味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