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北京朝阳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通过开发积极心理品质课程、实施心理健康动态测评、完善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系统、推行家校社医联动机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课程体系,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朝阳区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研发设计了涵盖义务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积极心理品质课程。该课程体系分为“阳光心态”、“积极乐观”、“心理韧性”、“坚毅品质”四个主题,包括110节主题心理课和60节团体心理辅导课,并配套教师用书、学生读本等丰富资源。
自2017年以来,朝阳区已培养3700人次心理课程专业师资,180余名教师完成课程师资培训。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心理品质。
实施动态测评,精准掌握心理状况
朝阳区自2017年起,每年对全区4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测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学校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组织网上心理测试;第二阶段由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进行面访评估。最终为每位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这一动态测评体系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还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健康指导。
完善辅导干预,构建五级预防体系
朝阳区建立了从班级到医院的五级预防与干预体系。学校负责日常心理辅导,对难以解决的问题逐级上报至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或医院。近五年来,仅区级心理辅导站就为2500余人次提供了免费心理辅导服务。
这一闭环管理体系确保了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显著降低了心理问题检出率。
推行家校社医联动,凝聚育人合力
朝阳区整合教育、卫健、妇联等多部门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医疗协同育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医教结合”模式,实现专业医疗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对接;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家长育儿能力。
这一创新模式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评价道:“朝阳区探索建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全面覆盖,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全面参与,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书记陈先豹表示,朝阳区将继续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样本,不仅体现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更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的持续提升,朝阳区的创新实践有望为更多地区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