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家庭存家暴,专家解析施暴者三大特征
24.7%家庭存家暴,专家解析施暴者三大特征
家庭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约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受害者多数为女性或儿童。家暴对家庭以及社会的潜在危害性很大,甚至会让人对亲密关系产生巨大恐惧。如果能及早识别出那些可能施暴的人,也许就能预防悲剧的发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家庭暴力的普遍性
家庭暴力在全世界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2015年3月联合国发表的女性问题报告显示,全球约35%的女性经历过暴力。我国妇联的统计也显示,约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受害者多数为女性或儿童。数据还显示,家暴受害者平均遭受35次暴力后才会选择报警,这说明家暴其实并不罕见。
原生家庭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认为,原生家庭会在一个人的内心埋下很多种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我国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一项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者结合了社区和派出所提供的备案资料,对252名家暴施暴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招募了300名从未实施家暴的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在多个方面都容易催生施暴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 亲身经历或目睹暴力:无论是亲身遭受父母的虐待,还是仅仅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都更有可能成为家暴的施暴者。特别是童年期未遭受家庭暴力,但目睹了家庭暴力的经历,与成年后的家暴行为关联度最高。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 家庭成员关系疏离:原生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低,关系疏离,彼此之间缺乏情感支持,更容易导致儿童长大后自己组建的家庭关系僵化,适应性差,从而提升实施家庭暴力的危险性。
施暴者的精神健康状况
国外有多项研究调查了家庭暴力犯罪者的精神状况。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调查了308名因家暴而入狱的男性的精神状况,发现这些人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酒精滥用和药物滥用等精神障碍的比率高达20%~40%之间,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例如PTSD的流行率为3.5%,酒精滥用流行性为12%)。
研究者认为,患有这些精神障碍的人可能是因为容易过度反应和自我控制能力缺陷,当发生家庭冲突时,就容易采取暴力方式来应对。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施暴者的人格特质
一项发表在《国际行为科学杂志》的研究利用大五人格模型分析施暴者的人格特质。研究发现,在五大特质中,神经质与家暴行为存在显著关联,也就是说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在家庭生活中实施暴力。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此外,研究还发现81%的家暴犯罪者都患有人格障碍,如偏执、反社会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也有很多重复施暴的人,其生活方式都相当混乱。
如何预防家庭暴力
虽然原生家庭和人格特点等方面与施暴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并不意味着原生家庭不幸福就一定会导致家暴。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可以通过努力摆脱其束缚,情绪不稳定的人也可以逐步学会控制情绪。
作为亲密关系中的一方,在合理范围内,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帮助,能够帮助对方变得更好,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进而避免家庭暴力的发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家暴行为一旦发生,是不应该轻易忍让的。因为家暴行为的发生,往往并不只是施暴者一时的冲动,而是与其成长经历、性格、情绪与行为模式有关,而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改变的。
当遇到家暴行为时,一方面是要寻求社会支持,包括亲人和好友的协助和支持,必要时也要留下证据寻求警方的帮助;另一方面是在协调无效的情况下要及时止损,以自己的安全和幸福为优先。
参考文献
[1] 柳娜. 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
[2] Shorey, Ryan C.; Febres, Jeniimarie; Brasfield, Hope; Stuart, Gregory L. (2012).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Men Arrested for Domestic Violence.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7(8), 741–748.
[3] Oguntayo, R. , Oyeleke, J. T. , John-Oguntayo, O. , & Aajayi-Hutchful, F. A. . (2020). Personality trai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ocio-contextual factors and spousal violence: the trajectory of covid-19 pandemic lockdown. Baqiyatallah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
[4] Fountoulakis, K. , Leucht, S. , & Kaprinis, G. . (2008).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violence. 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7(Supp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