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教授: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理念及治疗探索
张文宏教授: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理念及治疗探索
2024年11月21日 - 2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在会议上进行了有关“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理念及治疗探索”的专题报告。
功能性治愈的定义与研究进展
功能性治愈是当前慢乙肝治疗的理想目标,其最新定义为:停止治疗后24周,维持HBsAg < 最低检测下限(LLOD),无论是否伴有抗-HBs的产生,且HBV DNA < LLOD。
一项新加坡的荟萃分析表明,核苷(酸)类似物(NAs)停药后,亚洲人相较于白种人更难获得HBsAg清除,并且亚洲人与白种人停用NA的HBsAg临界值不同。相比于NAs停药时HBsAg < 100 IU/mL的亚洲患者,HBsAg < 1000 IU/mL的患者HBsAg清除率更低。停药时的qHBsAg临界值、种族和随访时间可预测HBsAg清除,但对于病毒学复发和生化学复发并非如此,因此应谨慎考虑NAs停药。
现有治疗方案的效果
已有大量的研究就HBsAg清除开展了一系列探索,PEG IFNα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表明,HBsAg低水平的HBV感染者可受益于RGT策略,且基线HBsAg水平越低,HBsAg清除率越高。在基线HBsAg ≤ 100 IU/mL的患者中,HBsAg清除率可高达65.6%。
“绿洲”项目基于来自中国的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旨在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治疗对具有不同抗病毒治疗史和基线HBsAg水平的慢乙肝患者在功能性治愈和肝癌风险降低方面的效果。项目阶段性数据显示,在基线HBsAg ≤ 1500 IU/mL的患者中,无论治疗史如何,无论是PEG IFNα单药治疗还是PEG IFNα + NA联合治疗,基于PEG IFNα治疗48周时患者的HBsAg清除率都很高(单药:28.0% - 33.3%;联合:18.1% - 28.6%)。在基线HBsAg > 1500 IU/mL的患者中,通过基于PEG IFNα的治疗后可以显著降低HBsAg水平,但治疗48周的HBsAg清除率较低。
新药研发进展
目前,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乙肝新药仅有3项:Bepirovirsen、Morphothiadin、NASVAC(中国退出研究)。Bepirovirsen是其中唯一一个以功能性治愈为主要研究终点的药物。
Bepirovirsen Ⅱb期B-Clear研究:纳入的核苷经治患者中有72%的患者HBsAg ≥ 1000 IU/mL,而在初治患者中有83%。在治疗结束时,分别有26%和29%的患者获得HBsAg清除,但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降至10%以内,复发率较高。Bepirovirsen目前已启动以基线HBsAg ≤ 3000 IU/mL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比例为主要终点的Ⅲ期临床试验。预计单独使用Bepirovirsen治疗可能无法获得较高的功能性治愈率,但作为快速降低HBsAg的药物,或许可以成为联合治疗的基石。
联合治疗策略
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目标需要满足:完全抑制HBV DNA复制、抑制cccDNA和整合HBV DNA产生的HBsAg、恢复宿主固有免疫和整合HBV DNA特异性免疫。联合治疗策略:抑制复制±降低抗原±刺激免疫。目前以ASO和siRNA为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案共有5项进入临床Ⅱ期研究阶段。
Bepirovirsen和Dap/tom(siRNA)将开展联合治疗探索—— B-UNITED,旨在评估Bepirovirsen和两种不同剂量Dap/tom的序贯用药在NA经治慢乙肝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研究终点是实现功能性治愈的受试者人数。
PBGENE-HBV是进入临床阶段的首个靶向HBV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旨在通过消除cccDNA,同时灭活整合在肝细胞中的HBV DNA,从而实现持久HBsAg清除和功能性治愈,目前已启动Ⅰ期临床项目,但该药物仍处于较早期阶段。
总结
功能性治愈是慢乙肝治疗的理想目标,其最新定义为停药24周后维持HBV DNA阴性和HBsAg清除。功能性治愈为终点的新药研究进展中,ASO类药物是首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药物。Bepirovirson Ⅲ期研究立足功能性治愈进行设计,期待更多研究结果出炉。围绕基石药物开展的联合治疗是功能性治愈的探索方向,初步结果显示某些联合方案能进一步提高HBsAg清除率,拓宽治疗人群,期待探索更多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本文原文来自meds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