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元宵节(遂溪北坡游鱼)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02: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元宵节(遂溪北坡游鱼)

元宵节(遂溪北坡游鱼),也称“鱼龙舞”,是流行于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传统活动,不仅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海洋文化,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遂溪北坡游鱼

历史渊源

遂溪北坡游鱼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相传当时北坡镇老圩常受旱灾之苦,有一年春天连降暴雨,雨水没过所有旱坡地。村民们在水中嬉戏时发现成群的鲤鱼游来觅食,有长者认为这是水神带来的雨水,于是禁止捕捉。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当地百姓便用竹条砂纸扎成鲤鱼形状的鱼灯,点上蜡烛,寓意“游‘鱼’带水、年年有余”,代代相传至今。

经过传承发展,以吴健明、杨松、肖日猛、陈胤杰等为代表的传承人,在传统技艺上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工艺巧妙融合。遂溪北坡游鱼的造型和种类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发展到现在的各类鱼灯、龙灯、虾灯、水母灯、青蛙灯和生肖灯等上百种。手工也更加精美、细致,增加LED灯带、闪片等材料。

民俗内容

鱼灯制作

大年初三之后,老圩家家户户就开始备竹篾、做鱼灯,为游鱼活动做准备。鱼灯制作分为扎鱼、糊纸、彩绘、安装等工序,使用砂纸、竹篾、木枝、绢稠、丝绳等原材料,用竹篾绑扎好外形,拿纸或布糊裱,以彩色颜料着色和手工绘制鱼鳞,点蜡烛照明。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北坡游鱼的造型和种类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发展到现在的各类鱼灯、虾灯、青蛙灯和当年的生肖灯等五六十种。

游鱼流程

正月十五早晨,村民们就各自到村四周的二圣庙、华光庙、白马庙、土地庙和南天宫祭拜祷告。晚上全村男女老幼,手举鱼灯到村广场集中,大家相互行礼,自觉排序,结灯成队沿着村道小巷,浩浩荡荡,且舞且游,约四个多小时游遍全圩。伴随着锣鼓和爆竹声,鱼灯轻盈游动,活灵活现,神胜于形,气氛异常热闹。游鱼时舞鱼的花式也很有讲究,有龙鱼出海、鳌鱼吐水、鲤鱼摆尾、翻江倒海、跃龙门、寻尾等。游鱼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大家把完好的鱼灯拿回家收好,来年再用,受损的则烧掉,以求吉利。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遂溪北坡游鱼是民间传统信俗的产物,是当地百姓生活的写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其中蕴含着岭南地区传统海洋文化遗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传承人物

杨松,男,1968 年生,汉族。受当地元宵节游鱼风俗的熏陶,他自小就喜欢并参加村里每年的游鱼活动,并逐渐成为遂溪北坡游鱼活动传承和发展的主要组织、策划、推动和实施者,制作的鱼灯工艺精美、造型多样、栩栩如生,并在传统基础上,把北坡游鱼造型和种类由单一鲤鱼灯发展出虾灯、青蛙灯和生肖灯等五六十种。多年来,他积极承担起遂溪北坡游鱼这项民俗活动的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宣传、推介等工作,还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每年游鱼活动中都注意组织、培养、辅导年轻人参与,为该项目传承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元宵节,遂溪孔子文化城举行“万人鱼龙舞、醉美孔圣山”的元宵鱼龙展演巡游活动。
2020年,遂溪北坡游鱼出现在中央电视台“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上,展示了北坡游鱼的非遗文化魅力——在其开场歌舞之后的首个节目《卖汤圆》里。
2024年2月22日-24日,2024首届广东(遂溪)北坡游鱼文化周活动在北坡镇举办。
2024年7月20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江苏宜兴开幕。其中,遂溪北坡游鱼应邀参加了展演展示活动。
此外,遂溪北坡游鱼也先后参加了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南宁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湛江开渔节、一小时民俗文化精品展演等活动,以北坡游鱼为主题的新编大型民俗神话舞蹈《海国英风》。

文化轶事

据说,古时北坡大旱数月,农田失收,村民集结谷场,备三牲供品,鲜果香烛,奉天恭祭,祈盼上苍恩泽圣水,造福人间。忽然间,暴雨急倾,千百条活生生的锦鲤从天而降。村民们纷纷拿出盆桶,把鱼盛于水中,捧着沿村欢庆,以后,北坡村民便彩扎鱼灯巡游以谢神恩。寄寓“鱼游得水,灯耀乡梓”之意。

另一传说为,北坡有一位叫黄昱的青年人,在择日破土开耕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一条硕大的金鳞鲤鱼从天而降。黄昱欣喜若狂,抱着鲤鱼回家养于缸中,鲤鱼原来是公主所变,现为人形后,两人结为夫妇。心灵手巧的鲤鱼公主看到村民们早出晚归,两头摸黑,便用竹篾结扎成鱼形灯笼,画上鱼鳞鱼眼,用鱼油点亮鱼肚,再用竹枝或小木棍缚上,可手提亦可挂着,取名“鱼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