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共建最大炼化项目投产,将为400万户伊拉克家庭供电
中伊共建最大炼化项目投产,将为400万户伊拉克家庭供电
6月8日上午,伊拉克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GPP)投产庆典隆重举行。伊拉克总理穆罕默德·希亚·苏达尼、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哈扬·阿卜杜勒·加尼、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共同转动阀门,标志着这一中伊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项目正式投产。
哈法亚GPP项目由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公司投资,CPECC负责项目的EPCC和两年运行维护总承包工作。项目位于哈法亚油田东部,紧邻哈法亚CPF2和油田主电站,厂区占地50万平方米。哈法亚油田三个中心处理站的伴生气和凝液送至GPP项目进行处理,天然气设计处理能力为30亿立方米/年,凝液处理为95万吨/年。产品主要包括:洁净天然气22.5亿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气87万吨/年,C5+轻烃91万吨/年和硫磺1.5万吨/年。
苏达尼在致辞中感谢参建各方对项目顺利投产作出的贡献和努力,称赞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项目是中伊合作的典范,高度赞赏伊中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交流合作,为伊拉克有效利用天然气和保障电力需求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民生改善共促民心相通。未来,希望双方继续携手并进,加强油气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动更多能源合作项目落实落地,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戴厚良在致辞时表示,天然气处理厂项目的投产,既是哈法亚油田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新起点。中国石油将一如既往地与所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持续推进哈法亚油田的发展;将更加关注能源与环境的和谐,始终把支持当地社区发展、培训员工和创造就业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努力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福祉,续写中伊两国能源合作的新辉煌。
GPP项目是中石油含硫伴生气处理产业链条最长的处理厂,也是伊拉克油田第二轮招标后第一个严格按照环保排放要求实施的伴生气处理厂。它的原料气和凝液里面含有硫化氢,需要采用天然气净化工艺。由于原料气中碳硫比较高,硫黄回收单元处理的酸气需要进一步采用复杂的提浓工艺,才能保证装置的稳定运行。此外,天然气凝液处理既要脱除硫化氢也要满足伊拉克当地LPG组分特殊的比例要求。原料需要多种工艺联合处理来满足4个产品(干气、LPG、C5+、硫黄)的指标,涵盖了7个主工艺装置,8个辅助生产设施,6个公用工程单元,是迄今为止中石油装置单元最多、工艺最复杂的伴生气处理厂。
GPP项目于2019年7月3日签署合同,是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建设协议框架下,与伊方展开友好合作的又一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消灭”整个哈法亚油田燃烧的火炬,每年减少近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生产的液化石油气每年将为当地石油公司提高收入;每年可为下游电站提供22.7亿标方的商品天然气,实现50亿度的发电量,满足当地40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具有重要的环保、民生、经济和社会价值。
为助力伊拉克提升天然气处理能力、改善经济民生,公司在项目启动初期,就确立了将GPP项目建成中伊合作典范工程的目标,充分发挥设计、采购、施工、投产、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一体化优势,调集全公司精兵强将,组成强有力的国际化项目管理团队,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克服新冠疫情、原油价格暴跌、免税清关暂停等诸多挑战,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确保了项目安全、质量和进度全面受控,顺利实现2135万安全人工时,安全行驶216万公里。密切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加大当地工人专业化技能培训,施工高峰期为当地提供了1500多个工作岗位,造福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GPP项目是中国石油在中东地区投资最大的炼化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石油装置单元最多、工艺最复杂的伴生气处理厂。项目的成功投产,不仅标志着哈法亚油田的伴生气和凝析油将全部得到加工处理,也展示了中伊双方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这一项目不仅增强了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了伊拉克天然气工业结构,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提升了民生福祉。
在项目成功投产之际,CPECC中东地区公司总经理蒋峰表示:“GPP项目的成功投产,凝聚了数千名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这一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是中伊能源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
随着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的正式投产,中伊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一项目不仅为伊拉克的能源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中伊两国未来的合作开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正如伊拉克总理苏达尼所说,这一项目是中伊合作的典范,为两国未来在更多领域的合作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