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兴化创夫子庙,开创官办教育先河
范仲淹兴化创夫子庙,开创官办教育先河
北宋天圣年间,范仲淹担任兴化知县期间,创建了兴化夫子庙,并附设兴化学宫,开创了兴化官办教育的先河。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也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
历史背景与任职时间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担任兴化知县,具体任职时间为天圣二年至天圣四年(1024-1026年)。范仲淹在兴化任职期间,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创建了兴化夫子庙和学宫,为当地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夫子庙与学宫
范仲淹在兴化任职期间,发现当地教育发展滞后,科举考试中进士人数寥寥无几。为改变这一状况,他决定在沧浪河畔创建一座夫子庙,以祭祀孔子,弘扬儒家文化。同时,范仲淹在夫子庙内附设兴化学宫,开创了兴化官办教育的先河。
兴化学宫的创建,为当地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范仲淹亲自撰写《儒学碑记》,并以此命名学宫所在的街道为“儒学街”。儒学街始建于宋,形成于明,兴盛于清,有近千年的历史,保存着大量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包括明清时期的民居、庙宇、祠堂、园林、牌坊、书院、巷道、桥梁、亭台楼阁,以及宰相府、进士第等一批古建筑群,这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教育改革与师资力量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范仲淹聘请了多位名师前来授课。其中,滕子京时任泰州军事推官,与范仲淹是挚友,常来学宫授课。范仲淹还写了一首《酬滕子京同年》来共勉。此外,泰州的饱学之士胡瑗、周孟阳也常过来讲课。范仲淹在兴化学宫内特意兴建了一所文会堂,与滕子京在泰州所修文会堂遥相呼应,将“君子不独乐,有朋来远方”的情怀洒遍泰州大地。
景范文化的影响
范仲淹在兴化的教育改革,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景范文化”。自北宋至明清数百年间,兴化文风大振,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两位“状元”(文状元李春芳、武状元解学熊)、100多位进士,至于举人、秀才则不计其数。同时还产生了几十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初步实践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
兴化人民为纪念范仲淹,200年后的南宋宝庆年间,时任兴化知县的陈垓在范仲淹所建学宫文庙大殿东侧建成范文正公桓,(今南城外城南小学西北),简称范公祠。该祠比建于南宋咸淳十年的范仲淹家乡苏州范公祠早49年,是全国第一座范公祠。在此后近千年内,形成了独特于江淮的兴化景范文化。
夫子庙的现状与意义
兴化夫子庙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目前仍保存完好。其建筑群最南端靠近城墙边,为一幢高大重檐飞角宫殿式建筑——泮官。其名出于《诗经?鲁颂》中“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宫北侧为一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半圆形泮池(俗称龟池)。泮池之水,在其河床以下暗通城外沧浪溪。每逢发水时节,泮池里间或发出轰鸣之声,池水滚滚上涨,形成独特奇观。人称池下有“神泉”“神井”,寓意为“文思如涌”。
文庙正门为一座建在高台上的4柱3门青石牌坊,即棂星门。古人祭天先祭棂星,寓意尊孔如同尊天,将文庙正门称为檑星门。檑星门4根见方石柱下方南北两边都以半葫芦状抱柱石夹抱;上方有前后两面都刻以精细二龙抢珠浮雕石质横梁相连,下方有石槛相接。整座石坊浑然一体,十分壮观。
自檑星门向北为一高大明式单檐3门建筑——戟门。戟门东侧为名宦桐。祠内供奉着自春秋战国至清康熙年间造福兴化百姓的55名官员牌位,其中有昭阳、屈原、范仲淹、岳飞、张荣、傅珮、李戴、刘土璟、徐士诚、吕童、胡顺华、欧阳东风、于成龙、张可立等。
夫子庙不仅是兴化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范仲淹在兴化的政绩和教育改革措施,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水平,也为后世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