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到海洋:新疆盐碱地养殖海鲜的科技革命
从沙漠到海洋:新疆盐碱地养殖海鲜的科技革命
在新疆这片远离海洋的内陆土地上,一场渔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突破,新疆不仅成功养殖了三文鱼、南美白对虾等高端海鲜产品,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盐碱地上的“蓝色革命”
新疆虽然地处内陆,但拥有55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和4600多万亩宜渔滩涂。更重要的是,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盐碱水资源。这些看似贫瘠的盐碱水,经过科技人员的巧手改造,竟然变成了养殖海鲜的“宝地”。
“我们通过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将盐碱水改造为适合海产品生长的人工海水。”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舒妙安介绍道。这种“类海水”调控技术,使得新疆的盐碱地摇身一变,成为中高端海水养殖品种的乐园。
在北疆的尼勒克县,科研人员更是通过“调配”复刻出海水环境,成功养殖三文鱼。目前,该县三文鱼产量已达3000吨,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
“沙漠海鲜”成致富新选择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阿拉尔市,一片片水域宽广的坑塘碧波荡漾。这里,不仅养殖着小龙虾,还有从海南“空降”的珍珠龙胆石斑鱼。
“如今,合作社的小龙虾亩产150公斤,社员也由最初的4名增加到了10名,每名社员年增收5万元。”阿拉尔市古渡口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春花兴奋地说。
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5月,阿拉尔市试养了2000多尾珍珠龙胆石斑鱼,10月首批高端“新疆海鲜”就已新鲜上市。据估算,这批鱼苗可产成鱼6.2吨,以每公斤150元计算,预计产值可达90余万元。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新疆的海鲜养殖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据统计,2023年新疆地产水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95亿元,同比增长106.26%。
以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三文鱼养殖基地年产7700吨,占国产市场份额40%,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市场,今年出口额预计达5000万元。
在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托勒干吉村,30万只江苏蟹苗经过几个月的科学管理和精心养护,在盐碱地上迎来了大丰收。目前已有18吨螃蟹上市,深受顾客青睐。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养殖模式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通过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技术模式,有效降低了养殖尾水氮磷排放量。同时,通过以鱼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抑藻,既修复了水域生态环境,又维护了水域生物多样性。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新疆海鲜养殖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助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设立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南疆盐碱水渔业发展。同时,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突破了高白鲑鱼卵依赖进口、存活率低等技术瓶颈。
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更是将科技特派员制度延伸到援疆工作,为当地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新疆正逐步将盐碱荒漠地变成增收致富之地。
从沙漠到海洋,从盐碱地到“聚宝盆”,新疆的海鲜养殖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这片曾经被认为不适合水产养殖的土地,如今却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海鲜养殖基地之一。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新疆海鲜养殖业必将为当地经济注入更多活力,为乡村振兴开辟出一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