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盐碱水养殖突破,南美白对虾等海鲜实现规模化生产
新疆盐碱水养殖突破,南美白对虾等海鲜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新疆这片远离海洋的土地上,养殖海鲜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近年来,新疆的水产养殖业却实现了令人惊叹的突破。南美白对虾和石斑鱼,这两种原本只在海洋中生长的美味,如今已在新疆的盐碱水中安家落户,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餐桌,更为新疆的现代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沙漠养海鲜”的科技密码
新疆的海鲜养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一项创新技术——盐碱水养殖。新疆拥有丰富的盐碱水资源,这些水体的盐度与海水相似,通过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可以调配出适合不同海产品生长的人工海水。这一技术突破,让“沙漠养海鲜”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以南美白对虾为例,这种虾原本生活在热带海域,对水质要求极高。在新疆,养殖者通过“海虾淡养”技术,先在淡化池中模拟海水环境,再逐步让虾苗适应淡水环境,最终成功在盐碱水中养殖。而在石斑鱼的养殖中,科研人员则通过精准调控盐碱水的成分,创造出接近天然海水的养殖环境,使得这种高端海水鱼类也能在新疆茁壮成长。
从试验到丰收:成功案例见证奇迹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一个现代化的生态智能恒温养殖基地正在运营。这里不仅养殖南美白对虾,还有海鲈鱼、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负责人自豪地介绍:“盐碱水养的虾风味独特,口感特别好,肉质鲜甜又不失淡水虾的弹性。”
在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托勒干吉村,螃蟹养殖项目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这里引进了30万只螃蟹苗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养殖,已有18吨螃蟹成功上市。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螃蟹不仅味道鲜美,还比沿海城市的螃蟹早熟10-15天,抢占了市场先机。
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双丰收
新疆的海鲜养殖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新疆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规划建设三期,占地约5000亩,利用盐碱地、河道滩涂建设鱼塘和温棚养殖基地,将盐碱水改良成人工海水,形成了小海洋系统,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零抗生素的养殖模式。
在阿克苏市的一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负责人周京森介绍,养殖基地有两个塘子占地16亩,水是来自天山的雪水,虾苗是从海南引进的,养殖方式是“海虾淡养”。这种模式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海鲜,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未来展望:从“离海最远”到“海鲜之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新疆的海鲜养殖产业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一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奠基。项目建成后,年培育南美白对虾苗3亿尾,年产商品虾1200吨,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83户,有效利用盐碱地近1000亩。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新疆不仅能满足本地市场对海鲜的需求,更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鲜供应基地。这片曾经被认为不适合养殖海鲜的土地,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