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生态恢复可使全球增温潜势降低超300%
最新研究:生态恢复可使全球增温潜势降低超300%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尤其是森林、草地和湿地的修复,可以显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项研究揭示了生态恢复对全球增温潜势的正面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生态恢复的惊人效果
研究团队收集了全球已有的观测数据,建立了生态恢复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全球数据资料库。研究显示,与对照样地相比:
- 森林恢复降低全球增温潜势327.7%
- 草地恢复降低全球增温潜势157.7%
- 湿地恢复降低全球增温潜势62.0%
这些数据表明,生态恢复不仅能够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而且效果显著。
“源”与“汇”的转变
生态系统的恢复如何实现从温室气体“源”到“汇”的转变呢?
森林和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导致甲烷(CH4)吸收增加。同时,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CO2),进一步增强碳汇功能。研究发现,对于造林和再造林样地,这一转变大约需要3
5年;而对于皆伐和火灾后的林地,则需要613年。湿地:恢复过程中水位升高,虽然导致甲烷排放增加,但总体上仍能降低全球增温潜势。湿地从净CO2“源”转变为“汇”大约需要4年。湿地的特殊水文条件和丰富的有机质,使其成为重要的碳储存库。
科学意义与实践价值
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恢复的作用,也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态恢复作为一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然而,生态恢复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科学的规划、持续的投入和耐心的等待。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这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实施项目时要有长远的眼光。
这项研究在全球尺度上揭示了生态恢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驱动机制,估算了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由“源”转“汇”的时间。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analysis shows 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