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杖头木偶戏:春节里的非遗传承
大朗杖头木偶戏:春节里的非遗传承
春节期间,东莞市大朗镇的巷头木偶戏剧团再次活跃起来。在“新春·进莞来团聚”迎春妙会上,这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技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大朗杖头木偶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期。1940年,陈镇波重组巷头木偶剧团,后因战乱迁至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剧团几经沉浮,终于在2006年8月重新成立,并在2007年被列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更是成功入选第八批广东省非遗代表性名录。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巷头木偶戏,其表演形式独具特色。表演者通过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来控制木偶,使其头部、手肘和脚部都能灵活转动。木偶的头像采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雕刻而成,经过精细的彩绘,再配以精致的服饰和发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春节期间的演出中,巷头木偶戏剧团带来了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表演者在幕后操纵木偶,一招一式都透露出深厚的艺术功底。木偶不仅能做出拂袖掩面、捧腹弯腰等细腻动作,还能通过眨眼、挥袖等细节展现出角色的情感变化,引得台下观众掌声连连,喝彩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出背后凝聚着三代人的努力。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陈绍初,从19岁开始学习木偶戏,至今已有50余年。他的儿子陈伟明自2006年起加入剧团,不仅自己演出,还通过进校园、参加文化演出等方式推广木偶戏。陈绍初的外孙谢晓彬和孙子陈志聪从小耳濡目染,也对木偶戏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帮助搭建后台、整理木偶,如今已能登台演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大朗杖头木偶戏不断创新。剧团将毛织工艺美术与木偶结合,设计出一系列精美的毛织木偶。这些毛织木偶以《西游记》角色为原型,从孙悟空的虎皮裙到唐僧的锦斓袈裟,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匠人的巧思和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此外,剧团还编绘了非遗漫画书,通过精美的绘画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年轻一代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同时,剧团积极走进校园,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和体验木偶戏的魅力。
大朗杖头木偶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和乡愁。在陈绍初一家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更多人带去欢乐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