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存亡之战》:万米战壕里的匠心与情怀
《志愿军:存亡之战》:万米战壕里的匠心与情怀
1951年5月,朝鲜半岛铁原地区,一场关乎中朝军队生死存亡的阻击战即将打响。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以2.4万余人,顽强阻击4.7万余敌军,历时12昼夜,歼敌1.5万余人。这场战役不仅稳定了战线,更为后续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70多年后,这段壮烈历史被搬上银幕,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情感,再现了铁原阻击战的惊心动魄。
万米战壕里的匠心精神
为了真实还原战场氛围,电影制作团队历时3个月,在拍摄地搭建了长达万米的战壕,设计图纸高达1万余张。美术指导陆苇表示,如何通过战壕展现战场的宏大,是与导演陈凯歌反复沟通的重点。最终呈现的战壕宽度达25公里,纵深20公里,淋漓尽致地还原了战争的震撼与残酷。
陈凯歌导演坚持“文戏武拍,武戏爆拍”的拍摄理念,力求将动作、节奏、调度等元素完美融合。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克服了严寒酷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自然的风沙为演员提供了最真实的妆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从个体到集体:情感共鸣的构建
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壮观的战争场面,更在于其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刻画。影片通过李默尹一家三口的故事,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家国情怀。李默尹的睿智冷静,李想的英勇无畏,李晓的坚韧不拔,这些鲜活的角色让志愿军战士不再是符号式的呈现,而是有血有肉的英雄。
导演陈凯歌通过一些看似平常却意义非凡的道具,如家门钥匙、小红花、水果糖等,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观众反响:感动与思考
《志愿军:存亡之战》自上映以来,收获了全年龄层观众的广泛好评,票房已突破11亿元,成为2024年国庆档观众满意度最高的影片。许多观众表示,电影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志愿军战士的牺牲与奉献,也引发了对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珍惜与思考。
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家影城,观众从电影海报前走过。新华社发(张春雷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不仅打动了普通观众,也获得了当年参战部队的认可。"松骨峰连"的战士于真浩观影后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听说是块硬骨头,可咱们是什么牙口?' '钢!钢!钢!'"
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志愿军:存亡之战》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历史的忠实还原,更在于其对艺术表达的创新。影片通过宏大的叙事框架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这种结合,使得电影既是一部战争史诗,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正如一位军事专家所说:"在新中国战争片发展史上,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是极其特殊的类别,这一题材创作还有不少可开拓的空间。"《志愿军:存亡之战》无疑为这一题材的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它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更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