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最新欧元汇率解析:全球降息潮下的人民币走势
中国银行最新欧元汇率解析:全球降息潮下的人民币走势
近期,中国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截至2024年12月24日,1欧元可兑换约7.5941人民币。这一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经常进行跨境交易的个人和企业来说,了解汇率走势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中国银行的历史和现时汇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汇率的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财务决策。
汇率波动背后的推手:全球央行降息潮
2024年是全球央行降息周期的元年。自8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步入升值通道,由7.25左右一路反弹回升至7.1附近。截至9月1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136元。
今年3月,瑞士央行率先宣布降息25个基点,成为G10首个降息的国家。6月5日,加拿大央行宣布将利率下调25个基点,为四年来首次降息,时至9月加拿大银行已连续三次降息。6月11日,欧洲央行五年来首次降息,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下调25个基点。8月1日,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关键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
最受市场关注的是美联储。8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经济研讨会上的讲话,奠定了美联储9月降息的基调。自2023年末美联储议息会议暗示2024年将开始降息以来,受美国通胀数据、劳动力市场以及美国经济数据的不断变化,美联储降息预期多次来回折返。美元指数从2023年12月底的低点100.9438(2023年12月27日),上升到2024年2月14日的高点104.7252,之后美元指数再次下跌,一直到4月和6月两次回升并到达106的高点。8月全球央行会议之后,美元持续走弱,8月27日美元指数下降到100.5并在附近徘徊。去年底以来,美元指数走出了一条类似“倒U型”的曲线,总体呈“贬值—升值—贬值”走势。
2023年9月开始,受美联储暂停加息且2024年开启降息周期的预期影响,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从7.215(2023年9月8日)持续下降,2024年9月6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已下降到7.0925,美元走弱以及走弱的预期带动人民币相对美元走强。除此之外,中美利差也在持续收窄。以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中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为例,两者利差已从4月25日的243.88BP收窄到9月9日的157.33BP,中美利差收窄也是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今年8月以来,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指数出现了贬值,原因何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人民币汇率的全部。人民币一篮子货币中前三大货币为美元、欧元、日元,权重分别是19.8%、18.2%和9.8%。截至9月6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BIS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为97.92、92.95和103.74,较年内高点(4月19日)分别下降2.789%、2.148%和2.335%,表明总体上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所贬值。考虑到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总体升值,数据显示,人民币一篮子货币的年内高点在4月第三周,但彼时美元指数处于106附近的相对高点,可见该时间段人民币一篮子货币的走强处于美元阶段性走强时期,即出现了美元和人民币同时走强的局面,因此可以推测,彼时人民币汇率指数的走强是因为人民币兑非美货币升值所致。
更进一步地,考察人民币兑非美货币中的欧元和日元走势:4月19日,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7.5873,为年内最低点。而4月19日,100日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4.6329,为年内日元兑人民币的相对低点(截至9月10日,100日元兑美元中间价最低点为7月4日4.4517)。因此,4月19日年内人民币汇率三大指数出现高点(升值)主要是当时欧元和日元对人民币贬值导致的。而8月以来,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指数出现贬值,其主要原因在于日元和欧元的走强。尤其是日本央行强化了进一步加息的表态,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国家错位导致日元走强。
历史上,美联储降息周期人民币怎么走?9月美联储将开启新一轮的降息周期,市场已达成基本共识。历史上美国共经历五次降息周期。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元降息周期中,概率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可能性更大。9月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之后,预计人民币兑美元可能升值。
但是汇率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一国(地区)汇率的中长期走势取决于一国经济基本面强弱及未来市场的预期、外汇储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情况、双边利差及未来走势、通胀预期等因素影响,而短期影响因素有货币政策走向、结售汇因素、外汇掉期等。
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7日数据显示,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882亿美元,已连续9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9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4年前8个月,以美元计价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4.02万亿美元,增长3.7%。其中出口2.31万亿美元,增长4.6%;贸易顺差6084.9亿美元,扩大11.2%。为我国汇率的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不过,2023年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维持高增长的情形下,出口企业结汇率却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汇兑损失的担忧。随着9月美联储降息将至,市场预期美元将进一步走低,为避免汇兑损失进一步扩大,进出口企业倾向于增加结汇,这或阶段性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一步升值。此外,我国外汇和货币掉期交易额2024年7月为24103.5亿美元,为历史最高值,贡献了我国外汇市场61.2%的交易量。外汇和货币掉期交易活跃,一方面出于套期保值和出口企业锁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市场的衍生品交易需要和投机力量。
总之,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应当秉持“汇率中性”的原则,根据需要进行汇率结售汇操作,不宜盲目押注某一方汇率的单边行情。
历史数据对比:当前汇率处于合理区间
根据历史数据,过去6个月内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在7.4947至7.9701之间波动,平均汇率为7.7458。当前汇率(约7.54)处于这一区间的较低位置,但仍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汇率变化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汇率变化主要影响以下几个方面:
出国留学和旅游:欧元贬值意味着同样金额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欧元,对于计划赴欧留学或旅游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海淘和代购:欧元贬值会降低从欧洲购买商品的成本,对于喜欢海淘的消费者来说更加划算。
投资和理财:持有欧元资产的投资者可能会因汇率波动而受到影响,需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出口企业:对于向欧洲出口商品的中国企业来说,欧元贬值可能会降低其竞争力,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调整价格策略来应对。
应对汇率波动的建议
关注官方信息:通过中国银行等权威机构获取最新汇率信息,避免被网络谣言误导。
合理规划跨境交易:如果近期有欧元兑换需求,可以根据汇率走势选择合适时机进行交易。
分散投资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要将所有资金集中在单一货币资产上,应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
保持理性态度:汇率波动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短期波动而过度恐慌或盲目操作。
利用金融工具:企业可以利用远期结售汇等金融工具锁定汇率风险,个人也可以通过购买相关理财产品来对冲风险。
综上所述,当前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波动区间,主要受全球央行降息周期影响。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应关注官方信息,合理规划跨境交易,保持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