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融危机催生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大变革
2008金融危机催生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大变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市场一度陷入瘫痪,实体经济遭受重创。为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美联储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规模资产购买和前瞻指引来营造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这一系列政策不仅在短期内稳定了金融市场,也引发了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根本性转变。
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迅速采取行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然而,传统的利率政策空间已用尽,美联储不得不转向非常规货币政策。从2008年到2014年,美联储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1、QE2和QE3),通过购买长期国债、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资产,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
这些资产购买计划的效果显著。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2014年峰值时的4.5万亿美元。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余额从不足1000亿美元,增长至2.5万亿美元以上。充裕的流动性不仅稳定了金融市场,也帮助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
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变
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危机前,美联储采用的是稀缺准备金框架下的走廊体系。该体系以再贴现利率为上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下限,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然而,随着准备金规模的大幅扩张,这种框架已无法有效运作。
2008年10月,美国国会赋予美联储向银行支付准备金利息的权利,这为新框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新的地板体系下,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成为利率上限,隔夜逆回购利率(ON RRP)成为利率下限,共同构成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运行边界。这种转变使得美联储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短期利率,即使在准备金充裕的环境下也是如此。
政策效果与争议
量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市场得以稳定,经济逐步复苏。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指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本的经验教训。他认为,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阅读了他的著作《大衰退》后,意识到美国可能面临与日本相似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因此改变了政策方向。
尽管如此,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长期问题。首先,充裕的准备金使得利率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在稀缺准备金框架下,美联储通过调整准备金供应量就能有效控制利率。而在充足准备金框架下,这一机制失灵,需要依赖利率走廊机制。其次,大规模的资产购买引发了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担忧。虽然美联储在2017年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但其规模仍远高于危机前水平。
未来展望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否应回归稀缺准备金框架成为了热议话题。支持者认为,稀缺准备金框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更为简单直接,且有助于控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反对者则指出,充足准备金框架下的利率控制更为有效,且能为银行体系提供更稳定的安全垫。
无论最终选择何种框架,美联储都需要在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资产负债表规模之间找到平衡。正如辜朝明所言,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现实和政策目标。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这一决策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