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邻居节“连载”20年:从一个女孩的建议到全国性节日
青岛邻居节“连载”20年:从一个女孩的建议到全国性节日
2004年,10岁小女孩的一个“金点子”落地发芽,诞生了青岛市首届邻居节。
20年倏忽而过,青岛邻居节从一个小小的建议,变成了万千居民响应的节日;从一次害羞的敲门,变成了邻里间温暖守望的节日;从一次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号召,到成为新时代拉近邻里关系的节日,并走向全省、全国,写入中央文件,成为全国基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响亮品牌。
青岛邻居节20周年系列活动在市北区广兴里启动
6月17日下午,以“崇德尚礼·里仁为美”为主题,青岛邻居节20周年系列活动在市北区广兴里启动。在半个月里,各区市街道社区将开展千余场次邻里学、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邻里颂等特色活动,聚力打造一场具有浓厚烟火味、人情味、文化味的“邻里盛宴”。
这个节日,为何能够“连载”20年?它给邻里关系、基层治理带来了哪些思考、启发?
一、邻居节带给邻里关系哪些新思考?
“吃饭靠外卖,出门打滴滴。上下楼坐电梯,目不斜视看手机。不管对门住着谁,不打照面不接触”,成为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日常状态。
曾经“亲如一家”的邻里情似乎越来越淡。一些邻里间甚至出现“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的尴尬局面。对此,人类学家项飙曾指出,“邻居”正成为人们“消失的附近”。
然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精神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昔孟母,择邻处”“六尺巷”“远亲不如近邻”等故事和俗语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我们也时不时怀念儿时和邻里亲密相处的美好时光。
青岛用邻居节的方式,帮助大家找回“消失的附近”,也打开了观察新型邻里关系的一扇窗。
2004年市北区海伦路街道邻居节(资料片)
无亲也能互敬互爱。传统的“比邻而居”往往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邻就是亲”使得邻里间更容易打开话匣子,邻里矛盾常因为“都是一家人”烟消云散。而在现代城市生活中,“陌生人社会”成为主导,“邻居”往往是地缘的接近而非血缘的连接。
但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青岛邻居节从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被关怀、被需要的情感出发,借助社区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空间,举办百家宴、趣味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拉近了陌生邻里的心理距离。
邻里渐渐从“不相识”到成为“一球之交”“舞蹈搭子”,再到无话不谈,成为没有血缘的“亲人”。遇到困难,微信群里一呼百应;遇到矛盾,各退一步互相谅解。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家,没有血缘关系同样能够互敬互爱。
今年邻居节前,市北区海伦路街道居民在社区排练舞蹈
往前一步敲开“幸福门”。有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仅18.5%的人在平日遇到困难时会首先向邻居求助。城市社区似乎自带了些“自扫门前雪”的边界感,邻居面前,“e人”变成了“i人”,“对门”从来不“对着开门”。
但任何故事的开始,总需要一方先主动。邻居节便是一个主动的故事。从10岁小女孩孙睿涵主动敲邻居家的门开始,到老党员、热心居民自发组成队伍帮助居民解决困难;从最初的热心邻居邀请孩子们放学来家里吃饭、学习,到逐步升级为社区爱心晚托班……
在一些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打开家门”“走出单元门”,试着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同邻居从“生人”变为“熟人”,共同成为社区的“主人”。
二、邻居节带给社区治理哪些新思路?
小区停车“一位难求”怎么破?老楼加装电梯为啥难推进?楼栋里的噪音纠纷如何解?文明养犬怎样才能不“掉链”?这些对社区居民而言都是十分常见的烦恼。城市社区居住密度大,居民各有各的想法和需求,邻里之间黏度较低……“有事不好商量”,这就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不小的挑战。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邻居节就像一把小钥匙,给社区治理打开了诸多新思路。
畅通“最后一公里”。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畅不畅通,关键还要看群众的诉求有没有被及时听到和回应。
正是因为10岁小女孩孙睿涵的一个“小想法”被听到、被重视,才有了后来的邻居节。20年来,青岛不少社区以邻居节为抓手,每年开展大摸排、大调处活动,广泛汇集居民意见,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努力解决居民们“天大的小事”。
有人说,邻居节就是一个听民声、集民意、解民忧、聚民智的节日,也是一个“永不落幕”的节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邻居节的理念贯穿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可以通过为民服务信息化平台、居民议事会、邻里座谈会等线上线下渠道及时反映。
小朋友在青岛邻居节20周年系列活动中表演节目
凝成“社区共同体”。专家认为,现代社区共同体具有“文化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两层属性,邻居节通过种种活动,培育居民文化层面的归属感和治理层面的参与感,进而增强社区“邻聚力”。
一来,邻居节再造了邻里公共交往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交际场景和互动平台,减少了居民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强化了邻里联结。
二来,邻居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活了居民内心深处的邻里情结,并且通过塑造集体记忆、建构社区文化等,实现社区居民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
三来,邻居节完善了利益表达和对话机制,激发了居民共议共担公共事务的意愿,让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市北区四方街道举行社区趣味运动会,增进邻里关系
扩大“邻里朋友圈”。一边是居民需求,一边是社区所在地的各类资源,邻居节就像个“中间人”,让双方携起手来,扩大“朋友圈”、做大“幸福圈”。
比如,市北区将商会、企业、驻区单位等资源与邻居节有机整合,在坚持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为居民提供医疗、养老、法律咨询等更多优质服务。各类资源向居民需求处聚集,助力实现居民“有呼必应”“一呼百应”。
三、邻居节带给节会什么新“办”法?
从市北区的一个社区楼院走向全市、迈向全国,从2004走到2024,是什么让邻居节从小办到大,连办20年?
怎么办听老百姓的。“没想到我的一个小小的倡议,竟得到成千上万人的热烈响应……”孙睿涵曾这样说。邻居节是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它产生于群众需求,也兴盛于群众需求。群众提要求、讲期待,党委政府做好服务,把邻居节办到群众心坎上。
比如,“百家宴”拉近邻里关系,“金点子征集”畅通诉求表达通道,“社区服务大集”带来家门口的便利,多彩文娱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各种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满足了居民不同层面的需求,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让邻居节真正成为“众乐乐”的节日。
今年邻居节期间,城阳区城阳街道小丑气球DIY活动吸引居民驻足体验
持续带来“新惊喜”。20年来,邻居节形成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经典节目”“固定节目”,涌现出“帮到家”“认对门”“爱心门铃”等众多邻里互助文明实践活动品牌,已经成为居民们的“老朋友”。
与此同时,邻居节在创新中为居民带来持续不断的新鲜感。比如,今年邻居节启动仪式现场发布了5大类60项精选特色活动,推出了社区驿站、社楼共建、智慧助老、应急陪护等20个精选特色服务项目。一些街道社区组织了八段锦带练、老物件物语、青岛话赏析、怀旧老游戏等趣味横生的邻里活动,用“老游戏新玩法”唤起了一段又一段岁月记忆,渲染了休闲和睦的浓厚氛围。
2023年邻居节,市北区海伦广场上市民品尝百家宴
搭好台大家来“唱戏”。市北区是邻居节的缘起地,但邻居节这个“大IP”属于全青岛,甚至共享于全国。邻居节的“舞台”搭起来,但从来不搞整齐划一,而是鼓励各区市立足自身实际,唱出自己的精彩。市南区大学路社区的文艺范儿,市北区啤酒社区的豪爽劲儿,崂山区鲁信长春社区的“和”文化……每个社区开展的邻居节活动自带“文化基因”,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此外,每年邻居节开幕,各区市轮流当主场,各显其能,让邻居节不断呈现新的“打开方式”。
“一棵大树共绿荫,一树桃花两院春。”20年来,邻居节给居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让社区和城市变得更加温暖。在以后的日子里,邻居节还将为我们带来更多幸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