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离到仙境:李白诗中独特的梦意象世界
从别离到仙境:李白诗中独特的梦意象世界
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中除了广为人知的月与酒,还充满了丰富的梦意象。从现实之梦到理想之梦,从纪实的梦到比喻与典故的梦,李白的诗作展现了梦境与诗歌艺术的完美融合。
李白诗中的两类梦
李白作品中的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之梦,涉及别离寄赠和闺怨相思等内容;另一类是理想之梦,受儒道佛思想影响,分为儒家政治型与道家神仙隐逸型。
现实之梦
现实型的梦多涉及别离寄赠和闺怨相思等内容。例如:
- “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 “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 “思君梦水南,望君淮山北。”(《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因叙旧以寄之》)
闺怨相思类的作品多用代言体,假托女子口吻,抒发旷夫怨妇不得遇合之苦:
- “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台。”(《惜馀春赋》)
- “且留琥珀枕,还有梦来时。”(《白头吟》)
-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大堤曲》)
理想之梦
理想型的梦反映了李白受儒道佛思想影响,分为儒家政治型与道家神仙隐逸型。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三首》其一)
- “傅说未梦时,终当起岩野。”(《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 “昔太公大贤,傅说明德,卒能形诸兆朕,感乎梦想。”(《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道家隐逸类的梦则体现了李白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古风五十九首》其九)
-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
-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表现技巧:纪实、比喻与典故
纪实的梦
- “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
- “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比喻的梦
- “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黄金高北斗,不惜买阳春。石火无留光,还如世中人。即事已如梦,后来我谁身?”(《拟古十二首》其三)
- “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杲流澧州》)
-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
典故的梦
李白诗中有关梦的典故,主要有谢灵运梦得佳句和楚王阳台云雨之梦等。例如:
-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
- “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
- “披卫情于淇水,结楚梦于阳台。”(《惜馀春赋》)
梦境与诗歌境界
李白作品中所写梦对形成其诗歌境界具有如下作用:
首先,诗歌创作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叠加、象与象外的结合,形成境界,传达主旨。对于构成意境的“象”与“景”,诗要求情景俱足,语语如在目前,不隔不粘,绝去思维,具有现量情景的特点。而梦的工作原理也是通过意象(梦之显相)的加工改造、变形润饰,形成显梦形象。所以严羽评李白《天姥吟》一首谓:“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独此一段极真极雄,反不似梦中语。”严评极精辟,指出梦与梦文学的一个极重要特征。
其次,诗歌不仅记录物理时空,而且可以对现实时空进行锻造,使其变形为心理时空,“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斌》)。而梦的时空知觉也具有时空的浓缩性、无隔性、跳跃性的特点。李白《天姥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则心神飞驰,凌越虚空,抵达月下之镜湖,现实的阻隔被突破,在瞬间完成了万水千山的遨游。
图书推荐:《唐诗美学精读》
《唐诗美学精读》
李 浩 著
宋文涛 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图书提要
本书侧重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唐诗艺术美进行现代诠释,分别就意境呈示、时空意识、模糊思维、空白艺术、情感体验、自然表现、语言技巧诸端对唐诗作品进行精读,作者强调原典优先,故虽移形换步,但念兹在兹的仍是唐诗文本。本书在重建经典阅读空间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有助于引导读者步入唐诗艺术美之堂奥。
图书目录
引 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唐诗魅力的现代阐释
第一章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唐诗的意境呈示
第二章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唐诗的时空意识
第三章 花非花,雾非雾
——唐诗的模糊思维
第四章 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诗的空白艺术
第五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诗的情感体验
第六章 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诗的自然表现
第七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诗的语言技巧
第八章 笔补造化天无功
——唐诗艺术美分论
结 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