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经济持续向好,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成最大受益者
石家庄经济持续向好,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成最大受益者
12月20日,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石家庄荣获“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一殊荣背后,是石家庄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幸福之城注入的不竭动力与澎湃动能。
装备制造业: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排头兵”
产业兴则城市兴。建设“幸福石家庄”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把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现代食品五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五大产业实行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鼓励和扶持。
作为石家庄重点招引的“大块头”产业项目——石家庄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1GW切片及10GW电池项目,满产状态下,日产量400万片以上。“当前投产下线的产品,是我们自主研发的N型倍秀太阳能电池,目前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已达26.5%,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拿着一片刚下线的电池片,石家庄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许志卫自豪地说。
像这样的好项目、大项目在石家庄不胜枚举,为“幸福之城”增添一个又一个新引擎。眼下,在总投资52亿元的华普生物疫苗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石家庄安瑞科高压储氢运输气瓶生产线项目、石药集团智能制造二期新型注射剂项目、石家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交投冷链物流城市集配中心二期项目等建设现场,处处是紧张有序的忙碌场景。
锲而不舍,必有所获。2024年,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在2023年底营收双双突破千亿元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产业实力;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现代食品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市五大产业集群持续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日益稳固。
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量大增
今年以来,以旧换新成为大众消费领域的高频词。9月中旬,石家庄启动新一轮更大力度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覆盖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四大领域,近千家企业参加活动,产品选择更广、补贴比例更高。活动将持续到2024年12月31日。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效果如何?消费者有哪些消费新需求?10月8日以来,记者深入石家庄重点商贸企业、汽车贸易园区等地进行实地探访。
10月8日,在位于中华南大街与建国路交叉口的一家比亚迪汽车销售门店,市民李志杰刚刚签完购车合同,购入一辆总价175800元的比亚迪轿车。“买新车政府补贴15000元、厂家补贴6000元,旧车还卖了5000元,这些钱加一起差不多够交首付款,剩余的钱能走免息贷款,你说这车买得划算不?”李志杰掰着手指给记者算着以旧换新政策带来的红利。旧车换新车,李志杰盘算已久。他的那辆燃油车开了12年,这两年小毛病不断,油耗还增高了不少。
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启动,消费者售出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5万元,售出旧车并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1万元。补贴政策一出台,李志杰便启动了换车计划。选择最近换车的,远不止李志杰一人。连日来,记者走访石家庄多个汽车贸易园区发现,政府、企业联动,补贴力度升级,汽车以旧换新成交量大增。
“最近每天能成交30多台,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0%。”石家庄长安汽车园上汽大众销售门店的销售经理高峰介绍,除政府补贴和厂家、门店推出让利优惠外,他们还提供汽车报废、二手车回收、贷款等服务,方便市民购车。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与首次购车消费不同,以旧换新的消费者更注重驾乘舒适性,比如小型车换中型车、五座车换七座车等。“像我们这样的两孩家庭,带上老人一起出去玩,轿车的空间太小,正好赶上以旧换新政策,我们准备换上一辆空间大点的。”在石家庄新华汽车园的岚图汽车展厅,市民薛东选中了一辆七座新能源汽车。
为了方便消费者早日拿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石家庄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组成审核专班,对消费者线上提交申请第一时间及时审核,确保补贴资金尽快发放到消费者个人账户。“截至10月10日,全市共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2万余单,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申请5000余单。”石家庄市商务局行业监管科副科长刘鹏说。
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为“幸福石家庄”源源不断地注入新“能量”。先后上市了中国首个mRNA疫苗、首个国产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全球首个IgG4 RANKL抑制剂纳鲁索拜单抗注射液等产品……2023年以来,一个个重磅研发成果持续刷新石药研发创新纪录,一次次为石家庄赢得世人“惊艳”的目光。
统计显示,石药集团2021年研发费用首次超过30亿元,到2023年已达到50亿元。2024年上半年,石药集团(仅上市板块)研发费用25.42亿元,同比增加10.3%。正是持续大手笔的研发投入,支撑石药集团建起纳米制剂、细胞治疗、抗体/融合蛋白、信使核酸、长效微球制剂等八大药物创新平台。
“研发平台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我们新药研发的效率。”石药集团巨石生物研究院院长惠希武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石药已成功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目前,石药集团在研创新药项目130余个,预计未来5年,将有近50款新产品/新适应症申报上市。与此同时,石家庄其他骨干药企也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2024年9月,石药、以岭药业、华药、石家庄四药、神威药业五家骨干制药企业再度上榜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进一步叫响“中国好药·石家庄造”品牌。
当然,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近年来,石家庄全力打通创新驱动堵点,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提升创新平台支撑力。截至目前,依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308个,位居全省第一;石家庄地域内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38家;通过出台“15条人才新政”、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人才飞地”等方式柔性引才聚才,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70名;打造一批中央创新区,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构建全链条创新系统。
此外,石家庄积极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建立完善“京津研发、石家庄转化”工作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全力助推石家庄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为“幸福之城”培育和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
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谋求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之城”的困难和挑战无处不在,何以破题?“关键一招”还是改革开放。其中,国企改革是一大重点。石家庄一直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于2021年6月启动实施国企重组整合,推动形成了“5+2”市属国企架构。截至目前,市属国企资产总额5540.6亿元,净资产1601.2亿元,与重组之初相比,分别增长51.79%、29.55%,保持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宜居宜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市属国有企业发挥了顶梁柱作用。
城发投集团是石家庄城建领域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是石家庄首家双AAA信用评级企业。“石家庄城发投集团自2021年9月份成立以来,狠抓经营要效益,资产总额从1904亿元增长到2942亿元,三年累计增长1038亿元,增幅达55%。”石家庄城发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占宗介绍,集团成立三年来,累计开工项目300余个,完工230个,完成投资约1400亿元,纳税近26亿元。
大道直行,其命维新。2024年,石家庄先后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等20多个国家级试点,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勇当开路先锋,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兴业沃土
对于河北翔海科技有限公司售前部经理王佳来说,2023年是格外忙碌的一年。为啥会这么忙?“公司每月报名参与投标项目都在30个以上,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王佳说,过去投标总担心其他竞标人走后门、托关系,最后落个交费陪人竞标。现在石家庄实行“双盲”评审,投标更公平,还不收费用,参与的投标项目自然也就多了。
在全省率先实现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双盲”评审全覆盖,是石家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2023年,该市坚持以营商“加速度”打造发展“强磁场”,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重点实施了营商环境九大工程,推出130条创新举措,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23.7亿元,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24.8万户,同比增长27.2%。
新的一年,石家庄绘制出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路线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降成本,丰富证照共享“免证办”、企业“云章”应用场景,让网上办事成为企业群众的首选、优选。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覆盖范围,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
提升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双盲”评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让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未来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新机遇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石家庄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合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随着经济的持续向好,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石家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石家庄,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以创新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朝着更加繁荣的未来迈进。随着经济的持续向好,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石家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