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肺癌早筛:低剂量螺旋CT是关键,这些认知误区要避免
专家解读肺癌早筛:低剂量螺旋CT是关键,这些认知误区要避免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肺癌早筛作为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备受关注。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等技术,我们可以早期发现肺结节,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尽管大部分肺结节是良性的,但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恶性病变,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让我们一起重视肺癌早筛,守护我们的呼吸健康。
《健康中国2030》定下目标:肺癌早筛是关键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我国要实现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达到42%,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59%。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肺癌早筛是关键一环。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482.47万,新增癌症死亡病例约257.42万,其中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
低剂量螺旋CT:肺癌早筛的“金标准”
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推荐的肺癌筛查“金标准”。与传统X光胸片相比,低剂量螺旋CT具有以下优势:
- 辐射剂量更低,仅为常规CT的1/6到1/4,适合长期随访筛查。
- 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更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8mm的微小结节。
- 检出率更高,可以发现80%以上的早期肺结节。
雅培核心诊断业务全球副总裁陈迎介绍,雅培开发了全球首个适合中国人群的LCBP肺癌风险评估模型,联合CT影像学信息、肿瘤标志物组合及肺癌的高危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等进行快速评估。该模型不仅可以降低良性结节患者进行有创检查或手术治疗的比例;并且加速恶性肺结节患者的早期诊断,使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增强临床医生的决策信心。不仅如此,使用该模型可以有效减少癌症晚期的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和生活质量,并且实现肺癌的早诊早治,大大改善患者预后。
日本经验:86.1%的癌症可实现早期发现
日本在癌症早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据日本癌研有明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中岛宽隆医生介绍,该院体检中心每年约接待23,000人次体检,平均每年发现200多例早期癌症。在2021年,该院共发现了208名肿瘤患者,其中86.1%的癌症为早期。
中岛宽隆医生表示,在癌研有明医院体检中心,他们有两台性能非常好的(低剂量)多层螺旋CT设备。借助高性能的检查仪器,他们曾发现过一例非常早期的肺癌,肿瘤只有5毫米。这位患者通过体检中心的CT检查发现了病灶,随后医院进行了几项精密检查,并为患者进行了早期肺癌治疗,效果非常成功。
打破认知误区:专家解读肺癌早筛
尽管肺癌早筛技术已经成熟,但仍有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指出,很多人对肺癌防治仍停留在“谈癌色变”“不查则已,一查就是晚期”等认知误区中。
支修益教授强调,首次做胸部CT查出肺小结节不必过度焦虑。全球来看,大于8mm的肺小结节才需要引起医生警惕。他进一步解释,“现在肺结节筛查产生的过度恐慌和过度治疗问题,甚至比发现的肺小结节误诊为‘早期肺癌’的问题还严重。正确的建议是:首次做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小结节需定期复查,医生会通过肺结节的大小、边缘、密度这三要素观察它的变化,再确定是不是早期周围型肺癌,需不需要进行临床干预。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无需一发现肺结节就急于外科手术治疗。”
哪些人需要做肺癌早筛?
支修益教授建议,以下人群应定期进行肺癌早筛:
- 年龄超过50岁
- 吸烟指数超过400以上(吸烟指数为每日吸烟数量x烟龄年限)
- 有肺癌家族史
- 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
- 有环境和职业致病因素
结语: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肺癌虽然可怕,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我们还是有很大机会战胜它。数据显示,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则不足20%。因此,定期进行肺癌早筛,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尤为重要。
让我们一起重视肺癌早筛,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呼吸健康。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定期筛查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