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比价神器上线,揭秘原研药与仿制药价格大战
药品比价神器上线,揭秘原研药与仿制药价格大战
随着多地药品比价系统的上线,消费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不同渠道药品的价格。原研药因其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品牌效应,价格往往高于仿制药。然而,仿制药在保证质量和疗效的前提下,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比。通过药品比价系统,消费者可以直观了解原研药和仿制药之间的价格差异,做出更为明智的购买决策。这一举措有助于打击药品不合理高价乱象,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药品比价神器:让买药像比价网购一样简单
72岁的辽宁大连退休职工苏阿姨最近学会了使用手机里的医保“比价神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苏阿姨通过手机进入大连医保微信服务大厅,点击“门诊统筹药品价格”功能键,输入要买的药品“瑞格列奈片”,显示在距离她360米的一家药店最新售价为66.2元/盒,距离她617米的一家药店最新售价为65.9元/盒……
辽宁省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门诊处方流转购药的便利性。辽宁省医保局指导大连市、沈阳市相继推出门诊统筹定点医药机构配备药品“比价神器”(即可以比对所有门诊统筹定点医药机构药品价格的查询系统),打通了医药机构进销存系统,参保群众在手机上输入自己想买药品的通用名或商品名,就能快速获取该药在不同药店、不同医疗机构的在售价格,以及生产厂家、包装规格和报销比例等信息,实现医保药价在“掌上”一键查询、实时查询。同时,“比价神器”还具有购药地图导航功能,群众在查到有合适的药品后,可直接一键导航去购药。彻底解决了群众“买不到药”、“买高价药”、“买药跑断腿”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就医购药便利性。
作为辽宁省首个医保药品比价系统,大连门诊统筹药品“比价神器”于2023年3月推出,搭载在“大连市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服务大厅的首页,全面覆盖产生医保结算数据的门诊统筹定点医药机构,售价取自定点医药机构最新一次售卖信息,并根据定点医药机构上传的记账数据实时更新。与“比价神器”同时上线的还有“我的处方”查询功能,患者可通过手机快速获取个人处方信息,包括药品名称、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增加患者用药的透明度和自我管理能力。截至目前,大连门诊统筹药品“比价神器”使用已达到525万次。
沈阳医保为确保比价功能的真实和准确,一方面实现“比价神器”数据与结算价格相关联,确保功能实用性;另一方面全力提高定点医药机构数据质量,设立价格监测规则,对定点医药机构进销存数据、结算处方明细、阳光采购平台数据进行相互校验,确保定点药店进销存数据上传的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截至目前,沈阳门诊统筹药品“比价神器”日平均使用量达3万人次。
“比价神器”是医保部门为参保患者提供的了解价格的有效途径,维护了人民群众对药品价格的合法知情权。除此之外,辽宁省医保局还开发出“医保药品价格比较指数”工具,以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为参比价,对定点零售药店医保药品价格进行监测分析,有效反映定点药店医保药品价格整体水平,促进定点药店强化医保药品价格管理,引导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
大连定期开展常用药品价格公示举措,选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30个品规的慢性病常用药品进行价格监测,每半个月在大连市医保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公示监测结果,公示的药店名单为销售价格最低的10家门诊统筹定点药店。沈阳医保信息平台与阳光采购平台数据联动,围绕医保处方明细开展数据治理和统计,重点跟踪监测定点医药机构药品使用数量和销售价格,按照药品、医保目录、医药机构、从业人员4个维度,实行“红黄绿”灯警示管理,预警药品价格异常情况,引导市场自主调整价格。
原研药与仿制药:价格差异背后的真相
在药品市场上,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价格差异一直备受关注。原研药,顾名思义就是原创性的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过科学家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进行层层筛选,并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过程不仅耗时长,通常需要10-15年,而且研发投入巨大,平均每个新药的研发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
相比之下,仿制药则是在原研药专利期过后可进行仿制,与原研药在有效成分、剂量、效力、作用和适应症上相同或趋同的药物。虽然仿制药的研发成本大大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其质量就一定逊色于原研药。事实上,药监局实施的一致性评价便是旨在拉平药品质量。药物一致性评价,是《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药品质量要求,即国家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具体来讲,要求杂质谱一致、稳定性一致、体内外溶出规律一致。
以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克洛为例,目前在国内市场,头孢克洛是原研药和仿制药并存。其中头孢克洛原研药为礼来苏州制药的头孢克洛胶囊(希克劳 0.25g/粒),集采仿制药为苏州中化的头孢克洛胶囊(可洛 0.5g/粒)和广州南新制药的头孢克洛胶囊(可福乐0.25g/粒)。
基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对头孢克洛进行了安全性、经济性评估。统计头孢克洛胶囊门诊处方同时使用了涉及治疗ADR相关药物的人次数,包括抗组胺药、保肝药物以及PPI和胃粘膜保护剂,匹配后进行两组间比对,仅发现希刻劳与可洛的对比组中,保肝药物的合并使用率有显著性差异(p = 0),原研品种和保肝药物联合使用率更高,抗组胺药、PPI和胃粘膜保护剂的联合使用并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在门诊处方使用量方面,三种药物有着不同的表现。药品限定日剂量(DDD, Defined Daily Dose)是一种衡量药品使用频率的标准单位,通常用于比较不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品限定日费用(DDC, Defined Daily Cost)则是一个反映药品经济负担的指标,它是指达到DDD所需的成本。其中希刻劳的使用量相对较高,而可福乐和可洛经的使用量则较低一些。从DDC值来看,可福乐的DDC值是三种品种中最低的,这意味着患者使用该药物时的经济负担最轻;相反,希刻劳的DDC值最高,说明患者使用此药时需要承担更高的费用。
消费者选购药品时的考虑因素
消费者在选购药品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成本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研发成本、销售成本和配送成本等。
市场需求:考虑药品的需求量、患者支付能力和市场潜力。
竞争状况:参考同类药品的市场价格和竞争策略。
药品效果:药品的临床价值,疗效、安全性和创新性。
医保政策:医保支付标准和报销范围对药品定价有重要影响。
法律法规:遵守国家关于药品价格的相关法律法规。
市场定位:药品的市场定位,如是否为新药、专利药或仿制药。
药物经济学评价:药品的经济性评价,包括成本效益分析。
供需关系:药品的供给能力和市场供需状况。
社会和伦理因素:如药品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和社会责任。
国际价格参考:参考其他国家的药品定价作为定价参考。
药品比价系统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权。通过比价系统,消费者可以直观了解不同药品的价格差异,结合药品效果、医保政策等因素,做出更加明智的购买决策。
政策监管:让药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面对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监管:
医保谈判:医保部门通过专家评审测算,与企业进行谈判协商,形成双方认可的医保支付标准。这一过程被称为“灵魂砍价”,目的是让新药以合理价格进入医保目录,惠及更多患者。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当药品专利保护期已过、多家企业生产、竞争充分时,医保部门通过汇总公立医院的药品用量,由生产企业自主参与投标报价,构建生产企业直接供应医院的新渠道。这一措施有效挤出了流通环节的虚高水分,降低了药品价格。
价格监测:医保部门对挂网供应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实施价格监测,建立价格风险处置机制。对价格明显虚高或异常涨价的药品,通过书面问询、约谈提醒、成本调查等措施,督促企业规范自主定价行为。
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医保部门通过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对药品价格进行引导。这一标准考虑了药品的临床价值、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旨在促进药品价格趋于合理。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用药可及性。药品比价系统的上线,进一步增强了药品市场的透明度,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权。这不仅有助于打击药品不合理高价乱象,也有利于促进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