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单元剧展现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职场人生
《功勋》单元剧展现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职场人生
2021年9月26日,一部聚焦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生故事的电视剧《功勋》在央视一套开播。该剧以单元剧的形式,串联起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等功勋人物的职场经历,不仅是一部献礼剧,更是对职场文化的深刻探讨。
《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在创作初期对这部剧信心不足,因为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创作任务,且大部分功勋人物在世,艺术创作空间有限。但通过深入研究资料和人物故事,郑晓龙被这些功勋人物的事迹深深打动,最终决定接下这个任务。他说:“也许我们这一代人都有很强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很容易对功勋人物的事迹产生共情。”
在《功勋》中,每一位功勋人物的职场经历都折射出独特的职场文化。比如在《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中,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奉献精神。于敏作为中国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他的故事体现了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和团队协作精神。导演沈严在创作过程中,通过采访于敏的家人、学生及同事,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科学家形象。于敏的扮演者雷佳音表示:“于敏先生生前一直拒绝‘氢弹之父’的称谓,反复强调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不认为这是老人家简单的谦逊,因为我们在采访中亲身体会到,于敏背后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人,为祖国的强大付出无可想象的努力。”
在《申纪兰的提案》单元中,展现了基层工作者的坚韧与创新。申纪兰作为新中国倡导和践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她的故事体现了基层工作者的坚韧精神和创新意识。导演林楠表示:“申纪兰的故事看似平凡,但正是这种平凡中的不平凡,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在《孙家栋的天路》单元中,展现了工程师的执着与团队协作。孙家栋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的故事体现了工程师的执着追求和团队协作精神。导演杨文军表示:“孙家栋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
《功勋》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功勋们自带光芒,他们为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郑晓龙表示:“每个功勋一生中都做过很多事,写什么?不写什么?根据什么进行素材提取?我们要写功勋的‘高光时刻’,然而,有些功勋的高光时刻容易辨识,比如屠呦呦、袁隆平、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他们的不凡成就举世瞩目,但也有些功勋的高光时刻不那么容易辨识,比如申纪兰,大家都知道她当了十三届人大代表,但鲜有人知道,她是新中国倡导和践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为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改变了历史,这就是她的高光时刻。再比如李延年,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部队坚守住346.6高地,是李延年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
《功勋》在播出期间获得了广泛好评,观众普遍认为剧集真实、感人,具有很强的共鸣感。剧集在融合传播方面也取得了成功,通过主题学习片等形式延展了剧集热度。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宋炯明表示:“上海广播电视台作为《功勋》的第一出品方和播出平台,全力以赴支持《功勋》走近大众,仅从融合传播角度试举一例。《功勋》播出期间,除大屏小屏的动态报道外,我台影视剧中心与融媒体中心看看新闻一同打造了‘赓续功勋精神’主题学习片8支,邀请每个单元的主演录制片头与功勋人物生平介绍,并挖掘了许多新闻素材。由于每个单元仅播出3天、6集的体量,所以主题学习片在每单元收官之际上线,有效延展了剧集热度,为观众提供了更多视频学习资料。”
《功勋》通过展现这些功勋人物的职场经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高光时刻,更让我们感受到职场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正如郑晓龙所说:“把内容做扎实、做精彩,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才能赢得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