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勒&复旦联手揭秘:最佳睡眠时间的秘密
贝勒&复旦联手揭秘:最佳睡眠时间的秘密
近日,贝勒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晚增加46分钟的睡眠时间可以显著改善感恩、适应力和生活质量等积极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每天7小时的睡眠是最理想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这两项研究共同揭示了最佳睡眠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巨大益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建议。
最佳睡眠时间:晚上10-11点入睡,睡7小时
多项权威研究证实,晚上10-11点入睡,每天睡7小时,可能是最健康的睡眠模式。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晚上10-11点之间睡觉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研究分析了来自UK Biobank的88026名参与者的数据,发现与10:00-10:59入睡相比,晚上11:00-11:59入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12%,在午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风险高25%。
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研究也发现,睡太多或太少都更容易生病。与睡7-8小时的人相比,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感染的可能性高27%,而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感染的可能性高44%。
清华大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7小时睡眠最延寿。研究显示,7小时睡眠时间与最低的表型年龄相关,而运动水平显著调节睡眠和衰老之间的关系。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人,过长过短的睡眠时间都会增加表型年龄;而对于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的人,较长的睡眠时间与表型年龄降低有关。
上海复旦大学冯建峰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Aging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则表明,对于中年及以上人群,每天睡7小时对大脑和心理健康最佳。睡眠时间太短或太长,都会损害认知能力、大脑结构和心理健康。
睡眠时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睡眠时间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复旦大学的研究发现,7小时睡眠对大脑和心理健康最为理想。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对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呈倒U型关系。睡眠时间过短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而睡眠时间过长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此外,睡眠时间异常还与情绪问题相关,如焦虑和抑郁。
深度睡眠:身体恢复的关键
深度睡眠,也称为慢波睡眠(SWS),是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的一个阶段,对身体健康、认知功能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深度睡眠期间,大脑会产生delta波,这些波以高振幅和低频率为特征。深度睡眠是最具恢复性的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身体修复组织、构建肌肉和骨骼,并增强免疫系统。此外,深度睡眠对于记忆巩固至关重要,在此期间大脑处理并储存新信息,对学习和认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深度睡眠还会影响代谢健康、心血管健康和免疫功能。充足的深度睡眠有助于调节葡萄糖代谢和食欲控制,维持心脏健康,增强免疫系统。缺乏深度睡眠会损害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和情绪失衡。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为了获得最佳的睡眠效果,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规律作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调节生物钟,促进更深的睡眠周期。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和凉爽。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或白噪音机来创造理想的睡眠环境。
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定期的身体活动和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睡前避免食用重口味的食物、咖啡因和酒精。
管理压力: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干扰深度睡眠。可以尝试正念、冥想和瑜伽等方法来减轻压力。
避免长时间午睡:长时间的午睡可能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如果需要午睡,建议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减少屏幕时间:睡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因为蓝光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睡眠。
通过关注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并做出积极的改变,可以显著提升深度睡眠的质量,从而带来更好的整体健康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