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珠(中)城际铁路最新进展:中山段首个车站封底,广州段完成44%
南珠(中)城际铁路最新进展:中山段首个车站封底,广州段完成44%
南珠(中)城际铁路项目近期取得重要进展。8月9日,随着最后一块主体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南珠(中)城际铁路项目中山段首个深厚软土地层车站火炬站顺利封底。截至目前,线路广州段土建工程累计完成44%,中山段完成16%。
南珠(中)城际铁路起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站,止于中山市兴中站,全长47.6公里,其中广州段19.1公里、中山段28.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全线新建十二涌、二十涌、香山、火炬、张家边、中山、岐江新城、石岐、兴中9座车站,预留十涌、火炬东、世纪路3座车站,项目工期为5年。
技术创新突破重重难关
南珠(中)城际铁路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例如,火炬站总长272米,宽29.5米,设置4个出入口,2组风亭,2个安全疏散口,标准段开挖深度约27.25米,累计开挖方量约23万平方米,是南珠(中)城际全线基坑深度最深的车站。车站处于西江口冲积地质,基坑在黏性土和砂土交替、深厚淤泥层的地质条件下施工,且涉及雨水、给水、燃气、通讯、污水多条管线近1700米迁改任务,施工难度极大。
为应对这些挑战,广州地铁组织中国交建、中交一航局、中铁济南工程建设监理、中国铁路设计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工筹策划、安全交底等工作,确保基坑开挖严格按方案施工。建设者们多次组织开展专题策划与技术交底,科学制定浇筑方案,严控浇筑时间、浇筑速度、混凝土振捣等关键工序,经过两个月的连续施工,共使用超25000立方米混凝土和6000吨钢筋,浇筑中确保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标准,顺利实现车站封底。
穿越珠江出海口是南珠(中)城际建设的另一大难点。盾构机需下穿广州、中山之间的洪奇沥水道,长度达1430米。当前,唯一负责线路“穿海”任务的盾构机已由中山的香二盾构井始发,将要完成三千多米的区间隧道掘进任务,最后在广州的二十涌盾构井吊出。
“施工风险非常大。”广州地铁南珠(中)城际项目中山段工程负责人孙娣飞表示,“盾构始发即面临深厚富水砂层风险,随后在软弱富水地层中长距离穿越洪奇沥水道,并近距离穿越高速桥梁、市政道路等敏感建(构)筑物,最终在不足0.7倍洞径覆土条件下到达接收,该隧道是全线独头掘进距离最长、地质和环境风险最复杂的盾构隧道。”
为确保盾构机的平安穿越,广州地铁邀请行业专家对施工组织方案展开技术攻关,决定采用直径达13.61米的泥水平衡盾构进行掘进施工,让隧道一次成形,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风险。这台“巨无霸”盾构机全长137米,总重约3500吨,能够确保掘进过程中全面掌握刀盘、刀具工作状态和掌子面情况,为掘进参数控制提供依据。其具备的超前水平钻孔及同步双液注浆功能,能够为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提供安全保障,有效提升成型隧道质量。
未来规划: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南珠(中)城际铁路建成后,将与广州地铁18号线、广花城际贯通运行,与芳白城际跨线运营。项目建成后,将推动广州市南沙区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对促进大湾区珠江口西岸融合发展,完善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布局,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一体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远期规划,南珠(中)城际铁路在南沙可往东接通深南中城际(深圳-南沙-中山)。届时,广州城区到中山城区仅需50分钟,到珠海城区60分钟,到深圳城区75分钟。若从南沙出发,时间还将更短,且乘车体验如同搭地铁。
南珠(中)城际铁路将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乘客无需对号入座,刷码即可进站,真正实现随到随走的便捷出行体验。这种“城际+地铁”的模式,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