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发酵、减盐30%,科技助力老坛酸菜产业升级
48小时发酵、减盐30%,科技助力老坛酸菜产业升级
老坛酸菜,这道源自中国民间的传统美食,正经历着一场科技革新。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正在为这道传统美食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科技创新,破解发酵奥秘
在南昌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利用宏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技术,深入解析老坛酸菜的发酵机制。这些前沿的生物技术,如同一双慧眼,帮助科学家们看清了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我们通过宏转录组技术,能够监测到发酵过程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表达情况,”项目负责人熊涛教授介绍道,“这让我们能够精准识别出哪些微生物在发挥作用,哪些代谢途径被激活。”
与此同时,代谢组学分析则揭示了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老坛酸菜的独特风味,源自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不仅带来了酸爽的口感,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
优质菌种,提升发酵效率
基于对发酵机制的深入理解,研究团队筛选出了一株性能优异的乳酸菌菌株。这株菌株不仅发酵速度快,还能产生丰富的风味物质,同时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传统酸菜发酵需要几个月时间,而使用我们筛选的菌株,48小时内就能完成发酵,”熊涛教授自豪地说,“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杂菌污染的风险。”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新型发酵工艺还能减少盐的用量。传统酸菜制作需要大量盐来抑制杂菌,而优质菌株的使用,使得盐的用量减少了30%以上,让酸菜变得更加健康。
工业化生产,保障食品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日益增加。南昌大学的研究成果,为酸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坛酸菜都达到最佳品质,”熊涛教授表示,“通过标准化的发酵工艺,可以确保每一批产品的风味和安全性都达到最优。”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多家企业得到应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团队不断优化工艺参数,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他们还开发出了一系列新型酸菜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南昌大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酸菜产业的技术进步,也为传统食品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范例。它告诉我们,科技创新并非要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所做的,就是用现代科技解读传统工艺,”熊涛教授总结道,“让这道传承千年的美食,在新时代依然能保持最佳的风味和最高的安全标准。”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推广,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餐桌上见到更多由科技创新赋能的传统美食。而南昌大学的这项研究,无疑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