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台湾半导体教父的传奇人生
张忠谋:台湾半导体教父的传奇人生
2024年11月29日,93岁的张忠谋推出了《张忠谋自传》下册,这部厚达619页的巨作,记录了他从1964年到2018年长达54年的岁月。这位被誉为“台湾半导体教父”的传奇人物,用“简单的字句,真实的感情”,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他跌宕起伏的半导体人生。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张忠谋先生从者如流,一呼百应,但作为一个思考者,他还是有点孤独。”余秋雨先生在为《张忠谋自传上册》写的序文中这样写道。张忠谋的孤独,源于他对完美的追求,对细节的苛求,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洞察。这种孤独,也成就了他在半导体领域的传奇地位。
从哈佛到德州仪器:奠定专业基础
1931年7月,张忠谋出生于浙江鄞县,1岁时随父母迁南京,5岁迁广州,12岁迁重庆,14岁又随父母抵上海,17岁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年底再迁香港。次年赴美入读哈佛大学,一年后转学到麻省理工MIT,22岁硕士毕业,进入半导体业,27岁加入德州仪器,30岁被公司送去斯坦福大学读电机工程博士,读完回来后一直做到52岁。
在德州仪器的25年,张忠谋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公司副总裁,负责整个半导体集团的运营。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为日后的创业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55岁创业:开创晶圆代工新模式
1985年,54岁的张忠谋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接受台湾科技产业领军人物李国鼎的邀请,前往台湾创办台积电。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
1987年,台积电正式开始运营,成为全球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晶圆代工)企业。张忠谋开创的这种商业模式,彻底改变了半导体行业的游戏规则。在此之前,芯片设计和制造是紧密结合的,而台积电的出现,使得芯片设计公司可以专注于设计,而将制造环节交给专业的代工厂。这种分工模式,大大降低了芯片设计的门槛,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管理哲学:技术领先、制造优越、客户信任
张忠谋的管理哲学,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技术领先、制造优越、客户信任。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台积电始终将技术研发放在首位,不断追求更先进的制程工艺。
在制造方面,张忠谋强调“制造优越”,这不仅意味着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更要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上做到极致。他经常说:“我们不仅要做到最好,还要做到最便宜。”
而“客户信任”则是张忠谋经营哲学的核心。他深知,没有客户的信任,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转化为商业成功。因此,台积电始终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全球影响力:改变半导体产业格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积电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7nm、5nm等先进制程领域,台积电更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Ben Cohen评价道:“张忠谋专业晶圆代工的创新商业模式改变了产业结构,是推动全球最重要技术发展的重要人物。”
台积电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对全球科技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无论是苹果、高通这样的科技巨头,还是众多新兴的芯片设计公司,都离不开台积电的支持。
退休生活:从企业家到思考者
2018年6月,87岁的张忠谋正式退休。他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写作和思考,完成了《张忠谋自传》下册。他喜欢古典音乐,经常听的是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而最喜欢的是巴赫。他很少应酬,喜欢独处,做的是人仰马翻的热闹事业,过的是云淡风轻的安静生活。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这是张忠谋对自己退休生活的写照。他用这句话,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虽然他已经离开了台积电的日常运营,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仍然在影响着整个半导体行业。
张忠谋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挑战与突破的传奇。他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创了晶圆代工的新模式,推动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和科技工作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自传上、下册都是为自己写的,即使没有读者我也不在乎,因为在写书的过程中,我等于重新又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