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探秘:广惠寺华塔的前世今生
正定古城探秘:广惠寺华塔的前世今生
在河北省正定古城中,有一座被誉为“海内孤品”的精美佛塔——广惠寺华塔。这座始建于唐代的花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纷至沓来。华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见证了一段段传奇。
独步天下的建筑奇观
广惠寺华塔,又称广惠寺花塔或广惠寺多宝塔,位于正定县广惠路,是一座四层八角形楼阁式华塔。该塔坐北朝南,通体砖制,高40.5米。整座塔下方三层为楼阁式,第一层和第二层有阶梯,第三层内的塔心室供奉有两尊佛像。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层的花束形塔身,上有力士、象、狮、菩萨等造像,形如巨大花束,因此得名“华塔”。古时“花”“华”通用,故称华塔。
华塔的建筑风格独特,八角八面的布局上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艺术形象,造型生动传神、排列富有韵律。这种形制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评价:“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
关于广惠寺华塔的始建年代,历史上有多种记载。有说法认为该塔始建于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期;有说法认为该塔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在唐朝有修缮,金朝皇统年间被毁,大定年间得以重修;还有说法认为该塔建于隋代或唐代。最终,国务院在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采信了“塔于金代重建”的说法。
清朝末年,广惠寺逐渐荒废,其建筑遗址被近现代建筑覆盖,寺内独存广惠寺华塔。民国时期,广惠寺华塔下的4座套室在战火中全部被毁,仅余主塔部分。1994年至1999年,广惠寺华塔进行了全面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在这次修塔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2处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1处熙宁十年(1071年)的题刻,进一步证实了华塔的历史悠久。
英雄守护的传奇故事
在华塔附近,有一座烈士纪念碑,诉说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1947年8月24日凌晨,第二次解放正定战役打响,时任副团长的赵生明率战士突袭进城,残敌逃入广惠寺华塔负隅顽抗,据守华塔二层平台,居高临下扫射。此时若用重武器,清除残敌易如反掌,但古塔也将毁于一旦。赵生明果断命令不用炮轰,改用轻武器,减少对塔身损害。经过激战,敌人被消灭,华塔得以保存,赵生明却不幸被敌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战后,晋察冀军区追授赵生明为“大功功臣”,正定人民为纪念他,将他牺牲时所在的南门里街改为“生明街”,后口口相传为现在的“生民街”。1984年,正定县委、县政府在生民街设立赵生明烈士纪念碑,后移至广惠寺遗址院内。
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正定县成立了文物保管所,有计划地进行文物普查、发掘搜集。1961年,广惠寺华塔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80年代,正定县确定了“文化兴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实施一系列文物保护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定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北方雄镇风貌得以重现。
如今,华塔已成为正定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夜晚,华塔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璀璨,成为正定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华塔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正定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广惠寺华塔,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站在华塔之下,仰望其巍峨壮观的身姿,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让华塔的故事继续流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永远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