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预留电话修改,当心掉入诈骗陷阱!
银行卡预留电话修改,当心掉入诈骗陷阱!
近期,广州警方破获一起重大信用卡盗刷案,犯罪分子仅用125秒就能“复制”一张信用卡,涉案金额高达1100万元。这起案件暴露出银行卡预留电话修改环节存在严重安全风险,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125秒“复制”信用卡,新型诈骗手法令人咋舌
2023年,广州一家银行的客服中心接到大量要求重制信用卡的申请,情况异常。警方调查发现,这是一个集“重制、盗刷、销赃”为一体的新型信用卡诈骗团伙。
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令人咋舌:他们通过“黑灰产”渠道购买大量公民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手机号及密码等。然后冒充卡主身份,拨打银行客服电话申请补办信用卡并修改邮寄地址。为了防止卡主察觉,他们还会开通短信屏蔽功能或购买短信轰炸服务。新卡快递派送时,他们会开通卡主手机号的呼叫转移,最终拿到新卡并激活。
个人信息泄露,是诈骗成功的“破关弹药”
这起案件中,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够得逞,关键在于获取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据主要犯罪嫌疑人刘某高供述,该团伙2019年花5000元通过境外社交群组购买了61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手机号,及一串6位数字的密码。
有了这些“料”,犯罪分子就能冒充卡主身份,拨打银行客服电话申请补办信用卡。他们甚至会使用“话术”来应对银行客服的询问,比如声称“卡坏了”或“卡丢了”,并要求变更收卡地址。如果遇到有经验的客服,他们还会“爆粗口”吓唬对方,最终成功几率接近50%。
多重手段规避提醒,让用户难以察觉
为了让卡主忽略或收不到银行的短信提醒,该团伙采取了多种手段:
- 冒充卡主身份,拨打通信运营商电话,开通短信屏蔽功能;
- 购买短信轰炸服务,把银行提醒信息淹没在垃圾短信里;
- 在新卡快递派送时,开通卡主手机号的呼叫转移;
- 利用“电话回拨”软件,在银行客服处虚假显示为卡主原预留号码。
这些手段让卡主难以察觉异常,有的卡主甚至在警方取证时还误以为是骗子。
分工明确,盗刷过程环环相扣
为了躲避侦查,犯罪团伙采取了明确的分工:
- 通过社交媒体发布“银行卡快钱工作”兼职信息,招募“车手”;
- 不同的“车手”负责领卡、盗刷、套现等不同环节;
- 在扣除报酬后,将资金转换为虚拟币交给犯罪团伙;
- 为了躲避侦查,找A地的“车手”,前往B地领取重制的信用卡,再到C地盗刷,最后通过虚拟币转账分赃。
这种跨地域、多环节的作案方式给警方的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如何安全修改银行卡预留电话?
这起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修改银行卡预留电话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通过正规渠道办理:无论是通过银行柜台、手机银行还是客服热线,都要确保是官方渠道;
-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 设置复杂密码:避免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最好为每个账户设置不同的密码;
- 开通交易提醒:及时关注账户动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联系银行;
- 注意异常来电:如果接到自称银行客服的电话要求修改信息,要提高警惕,最好亲自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核实。
银行也应该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升级信用卡安全防护系统,加强对客服人员的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等。
这起案件虽然已经破获,但留给我们的警示是深远的。在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