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从乡土舞台到文化盛宴
村晚:从乡土舞台到文化盛宴
“今年过得怎么样,看看‘村晚’就知道!”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一场场充满地方特色的“村晚”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演,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年味,更成为展现乡村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的重要平台。
从一村到万村:村晚的起源与发展
“村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1年,浙江丽水月山村的村民们在小学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晚会,表演犁秧田、打稻谷、磨豆腐情景剧,展示蓑衣、草鞋农装秀,演奏二胡、唢呐搭配菇民戏等,看似“草台班子”的演出,恰恰是村民最真挚的文艺表达。这场朴素的演出,开启了中国“村晚”的序幕。
2016年9月,在原文化部、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推动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成立,丽水和河南郑州、福建武平、浙江温州、安徽池州5地成为联盟的发起单位。2021年,“村晚”作为全国推广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列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一村到万村,“村晚”逐渐走向大江南北。
村晚:乡村文化的展示舞台
“村晚”不仅是村民自娱自乐的舞台,更是展示乡村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的重要平台。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非遗传承人们通过“村晚”展示新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的表演令现场观众陶醉不已。在福建福州侯官村,村民们用地道的闽剧曲艺展现地方特色;在山西临汾泊庄村,锣鼓、舞龙、唢呐等乡村非遗技艺轮番上演,一些曾经没落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村晚”舞台上重新被瞩目。
“村晚”还成为培育、宣传乡村文化的重要平台。很多“村晚”节目,来自充满地方特色的戏曲、杂耍以及一些地方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村晚”这个舞台,让来自民间的传统艺术被更多人看见,也让那些默默无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艺人获得更多关注。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重要作用。
村晚: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村晚”已从一时走向四季。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下发文件,鼓励各地开展四季“村晚”活动,并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村晚”主会场及示范展示点。据统计,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今年,“村晚”再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村晚”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晚”与“村超”合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观看足球比赛,看民族展演。方兴未艾的乡村特色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村”IP独特的魅力与活力,也孕育着新的乡村文旅机遇。
村晚: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新篇章
“村晚”热的背后,是一股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是村民对乡村文艺的热切向往。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展示出千村千面万种风貌。“村晚”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村晚”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湖南凤凰腊尔山,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他们当中有厨师和水电工,也有司机和屠夫。节目征集发布后,远在1200公里外的游子积极报名,当地六七十岁的阿妈、五六岁的孩童踊跃登台。他们的表演也许不够专业,但不缺的是热情、原生态的美以及村民自我实现的期许。
“村晚”不仅是一场场演出,更是一扇窗,让外界得以窥见中国乡村的活力与魅力。它承载着乡愁,凝聚着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力。随着“村晚”活动的持续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股源自乡土的文化热潮,将继续为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