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坟是什么东西?这一风俗真的存在过么?为什么史书上不见记载
瓦罐坟是什么东西?这一风俗真的存在过么?为什么史书上不见记载
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瓦罐坟”的说法。这种将老人安置在类似瓦罐形状的坟墓中,每天送饭并在墓穴门口添加砖头,最终封死入口让老人在其中故去的风俗,真的存在过吗?为什么史书上对此鲜有记载?本文将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为您揭示这一令人震撼的历史现象。
据唐人笔记记载,南诏国(今云南省境内)境内的部分地区存在这样的风俗:即当地百姓如果超过六十岁,其子女就要为父母修建坟墓:首先挖出墓穴,而后用砖头将墓穴围砌,同时,墓穴上方也用砖头封顶,只留下一个能容人进出的入口。这种坟墓类似瓦罐形状。
坟墓修好后,子女会把父母背到山上,将父母留在坟墓中,而后每天为父母送饭,每送一次,就会在墓穴门口添加一块砖头,直到入口被完全封死以后,老人就会在里面因为饥饿和缺氧而故去。此外,清人的笔记中,也曾提到北宋仁宗在位期间,曾颁布诏书宣布废除“瓦罐坟”。本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在汉水流域等地,发现了大量“瓦罐坟”,这说明“瓦罐坟”的说法,绝非古人道听途说,而是确实存在。
但是,让人感到诡异的是,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关于“瓦罐坟”的蛛丝马迹。个人感觉,之所以史书没有记载,原因多半是这样的:从汉朝起,随着汉朝确立儒学为治国思想。汉朝的社会价值观乃至官僚选拔制度,都以儒学为基础——比如汉朝的察举制,即著名的“举孝廉”,被推举的人,要求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善。之后历代王朝无不尊奉这一理念。
并且孝道,也被纳入封建法典之中(不论是《北齐律》还是《开皇律》、《永徽律》都体现这一思想)。而“瓦罐坟”的现象。是和封建法权存在抵触的。因此,这种现象的存在,或者存在于当时的化外番邦(比如古代南诏国),或者出现在当时较为落后、闭塞的地区。而负责修订史书的史官往往和这一群体没有交集,因此不知道“瓦罐坟”的存在。
事实上,“瓦罐坟”从社会本质上说,是在农业生产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将丧失劳动力的老人丢弃,从而达到节约口粮的目的。这种社会现象,在全世界的古代都曾出现过——比如日本曾经拍摄过相关题材的电影,描述古代日本的社会传统,就是将丧失劳动力的老人丢弃在山上。部分西方学者考证,非洲的食人部族中,其中有不少是将部族中的老人当作食品吃掉,来保证部族延续。
当代人对于“瓦罐坟”这种历史现象无疑是感到不理解的。但是,在历史上,比“瓦罐坟”还要不幸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圣经》曾记载古代以色列因为饥荒有过易子而食,而《金史》则记载,金朝灭亡前夕,金朝最后一座城池蔡州,在蒙宋联军的包围下,城内有了人吃人的局面。以史为鉴,当代人应当意识到今日的幸福,是数千年来过往的普通大众连想都不敢想的。因此,当代人要懂得珍惜今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