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助力职场性别平等:进展、挑战与展望
《民法典》助力职场性别平等:进展、挑战与展望
近日,一起因孕检引发的就业歧视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6月,严女士收到一家公司发来的入职通知,要求她提供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HCG)报告,该检查通常用来诊断是否怀孕。严女士在检测时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于是将这一情况如实告知。然而,公司随后以“规划调整”为由取消了她的录用资格。最终,法院判决该公司存在就业歧视行为,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严女士相关损失3万余元。
这起案件不仅彰显了法律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保护,也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以来,我国在推动职场性别平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就业性别歧视,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询问女性求职者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这些条款为女性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然而,尽管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职场性别不平等现象仍时有发生。根据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职场女性平均月薪8958元,较上年上涨3.1%,但仍低于男性1331元。54%的职场女性表示曾遭遇性别歧视,47.6%的女性在职场酒局中感到不安。家庭和婚育因素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13%的受访女性认为婚育阶段是阻碍晋升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进一步推动职场性别平等?首先,需要从源头消除性别偏见。用人单位应实施多元化的招聘实践,确保招聘过程的公平性。研究显示,性别多元化的团队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性别多样性每提高10%,企业利润可增加2-4%。其次,要提高女性在领导层的代表性。目前,虽然招聘行业女性员工占比达57%,但在领导团队中这一比例仅为26%。女性榜样的缺失,不利于激励更多女性追求职业发展。最后,制定家庭友好政策至关重要。66%的女性员工表示家庭责任是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应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产假福利等,帮助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
《民法典》的实施为职场性别平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实现真正的平等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府到企业,从男性到女性,每个人都应成为性别平等的推动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职场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