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无幽日:揭秘幽门螺杆菌,远离胃部疾病
全国无幽日:揭秘幽门螺杆菌,远离胃部疾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代诗人常建的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的山寺景象。然而,在医学领域,“幽”字却与一种令人困扰的细菌紧密相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每年的5月15日被定为全国“无幽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这种细菌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感染风险。
什么是“无幽日”?
“无幽日”全称为“全国无幽日”,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等机构发起,自2019年起每年举办。其目的是通过科普宣传、义诊咨询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害的认识,推动Hp感染的规范化诊疗,降低胃癌等疾病的发生率。
幽门螺杆菌:胃中的“隐形杀手”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定植于人胃黏膜。它不仅会引起口臭、消化不良等轻微症状,还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I类致癌原。据统计,全球约有一半人口感染Hp,而我国的感染率更是高达40%-60%。
感染率下降,但耐药性上升
最新研究显示,中国城市人群Hp感染率已降至27.08%,显著低于此前估算的44.2%。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水平的提升和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然而,研究同时发现,Hp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居高不下,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在50%左右,这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多样,主要包括:
尿素呼气试验:这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标记物,判断Hp感染情况。分为碳-13和碳-14两种,前者无放射性,适合所有人群;后者具有放射性,不推荐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
血清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p抗体,判断是否曾经感染。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因此不适用于治疗后的复查。
粪便抗原检测:检测粪便中的Hp抗原,准确度较高,但目前在医院中开展较少。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是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同时可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等。
如何预防感染?
分餐制与公筷:研究表明,Hp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因此推广分餐制和使用公筷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教授就曾提议,在餐饮场所推行颜色、长度、形状统一的公筷,以加深公众印象,避免混用。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海鲜,不喝未经处理的水,水果蔬菜要洗净。
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水杯、牙具等。
定期体检:有消化性溃疡、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Hp检测。
感染后怎么办?
一旦确诊Hp感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四联疗法”,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一种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治疗期间应注意:
- 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
- 与家人分餐,避免交叉感染
- 注意口腔卫生,使用含氯己定等抗菌成分的牙膏
-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幽门螺杆菌虽然可怕,但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控制。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让“无幽”成为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