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话手表监测孩子心情,专家:数据仅供参考
当电话手表监测孩子心情,专家:数据仅供参考
近年来,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已经从最初的定位和通话,扩展到了健康管理、学习辅助甚至心理健康监测。其中,心情监测功能因其新颖性和实用性,迅速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但是,这个功能真的能准确监测孩子的心情吗?它又是否能真正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呢?
电话手表如何监测孩子的心情?
电话手表监测孩子心情的原理是通过硬件PPG(红外无损检测技术)传感器测量孩子HRV(心率变异性)参数,结合儿童生理心理学AI模型,算出其情绪状态。某品牌儿童电话手表的研发人员表示,因为数据库在不断变化,监测的数据越多,准确率会越高。
专家:技术监测不能替代面对面沟通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副主任医师郑莉明指出,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目前,无论是医学领域还是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渴望找到相关的客观指标,以尽可能推测或预测情绪的客观指标。“然而,迄今为止,医学研究尚未找到相应的客观指标,或者大部分能够精准推测情绪的客观指标。因此,这是一个难点,也是医学努力的发展点。”
郑莉明进一步指出,在当前的前提和背景下,手表所能获取的信息相对有限。尽管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体温、心率、呼吸的快慢等因素进行预测,然而,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实现高度精准的预测,因此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应过度依赖,更不能仅凭手表来判断孩子的情绪状态。
家长反馈:参考价值有限,过度依赖需警惕
不少家长对电话手表的心情监测功能表示了肯定。有家长表示,“孩子电话手表的心情黑科技,简直了!”另一位家长则发现,只要她不在家而爸爸在家,女儿的心情就急转直下。还有家长表示,孩子放学戴上手表后心情总是愉悦的,这与孩子放学后放松的状态相吻合。
然而,也有家长开始过度依赖这一功能。一位家长表示,她会经常查看孩子的心情状况,“看到他心情愉悦,就知道孩子一天在学校过得很开心,那我心里也会很安乐。”这种过度依赖技术监测的做法,可能会忽视了与孩子的直接沟通和观察。
关注孩子情绪,关键在于面对面的相处和沟通
郑莉明医生强调,虽然手表的数据可以引起家长对孩子情绪状况的关注,但不能作为评判孩子情绪的唯一依据,更不能以此作为评价孩子情绪的标准。过度依赖手表监测数据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关注孩子的情绪呢?郑莉明医生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察觉孩子情绪是否有异常:
- 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孩子在早期可能会出现失眠或嗜睡的情况
- 关注孩子的食欲和胃口等细节问题
- 注意孩子的情绪问题是否引起各种身体不舒服,如心慌、胸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级心理教师区桂兰也表示,家长关注孩子情绪的正确方式包括:
- 接纳孩子的情绪: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无论孩子的情绪是愉快、悲伤、愤怒还是恐惧,家长都应该接纳并尊重孩子的情感
- 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情绪表达方式,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 倾听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家长要耐心倾听
-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家长,我们自己首先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 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调节情绪: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或者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家长应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如学校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
结语
电话手表的心情监测功能确实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孩子情绪的参考渠道,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它不能替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直接沟通和观察。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