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价格波动下的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与应对之策
稻米价格波动下的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与应对之策
近期,稻米价格的波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本周稻米市场总体稳定,中晚籼稻价格平稳,优质优价特征明显,粳稻供需宽松,市场依质论价。然而,这种看似平静的市场背后,却暗藏着诸多影响因素,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米袋子”,更直接影响着农民的“钱袋子”。
稻米价格波动:国际国内双重影响
从国际上看,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其政策变化对国际市场影响显著。2024年9月以来,印度逐步放宽已维持近两年的大米出口限制措施,取消了大米最低出口价格,降低了出口关税,全球大米出口供应显著增加,全球米价显著下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环比下跌1.2%,主要因为印度大米出口限制放开后出口供应增加,而进口国需求放慢;不过2024年大米平均价格指数仍同比上涨0.8%至133.1点,创下16年来最高水平。
从国内来看,稻米价格波动则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一方面,稻谷主产区天气影响导致各地稻谷品质差异较大,优质稻价格坚挺,普通稻价格低迷。另一方面,节前运费上涨带动部分品种米价上涨,但终端消费疲软限制了价格上涨空间。此外,政策性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仅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启动托市收购,市场化收购比例大幅提高。
价格波动下的农民收入
稻米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以江西崇仁县航埠镇古塘村种粮大户吴志泉为例,他今年种了10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1400斤至1500斤,一斤湿稻价格0.9元多,比去年低0.2元。虽然价格有所下降,但受益于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各种补贴,他仍然能够确保种植稻谷不亏本。
然而,并非所有农民都能像吴志泉一样幸运。在稻米价格分化的情况下,优质稻和普通稻的价格差距拉大。优质稻因品质好、市场需求大,价格较为坚挺;而普通稻则因供应过剩,价格持续低迷。这种情况下,种植优质稻的农民收入相对稳定,而种植普通稻的农民则面临收入减少的风险。
政府调控:稳定市场预期
面对稻米价格的波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市场预期,保护农民利益。
最低收购价政策:2024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储粮集团公司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省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黑龙江粮食产量大,售粮压力大。截至11月24日,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已公布2批收储资格库点共137家,后续还将及时动态调整优化库点布局并陆续向社会公布,方便农民就近就便售粮,做到敞开收购、应收尽收,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全力保障最低收购价中晚稻收购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截至目前,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在河南信阳、南阳地区布设60个收储库点,仓容超历年收购量最大值,单日入库能力超4万吨,收购整体平稳有序。“我们在10月24日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目前信阳地区已经开放55个收储库点,为稳定当地稻谷价格起到积极作用。”中央储备粮潢川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波说。
市场化收购:各地坚持市场化理念,持续强化仓容、资金、运力等保障,为企业入市收购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深化产销合作,举办粮食交易大会、洽谈会等各类产销合作活动,为各类主体售粮、收粮提供平台;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入市、有序购销,增强市场购销活力。
储备轮换:各地引导和鼓励储备企业研判形势,抓住当前中晚稻粮源充足、价格相对较低的契机,加大储备轮换收购力度。
这些措施有效发挥了政策托底作用,稳定了市场预期,为农民种粮收益提供了保障。
未来展望与建议
展望未来,稻米市场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际市场上,印度大米出口政策的变化将继续影响全球大米价格走势。国内方面,随着春节临近,节日效应可能对稻米价格产生一定提振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稻米市场仍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优质稻种植:随着消费者对大米品质要求的提高,优质稻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农民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优质稻的种植比例。
政策支持:政府应继续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加大对优质稻种植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稻。
市场化改革: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产业链升级:鼓励发展稻米深加工产业,提高稻米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稻米价格的波动,考验着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稻米市场有望保持平稳运行,农民收入也将得到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