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公安追回被骗资金:成效、挑战与防范要点
揭秘公安追回被骗资金:成效、挑战与防范要点
2024年12月,山东莱西市一位女士在某聊天平台上结识了一位自称著名企业高管的人。在对方的“内部消息”和“稳赚不赔”的诱惑下,她先后将二三十万元资金打入对方指定的账户。然而,资金投入后却迟迟没有见到利润。在多次催促无果后,她意识到可能被骗,最终选择向派出所报警。
接到报警后,莱西市公安局青岛路派出所迅速展开调查工作,并很快锁定一名江苏籍女子朱某有重大作案嫌疑。迫于公安机关的强大压力,2025年1月4日,朱某主动到派出所投案自首并退赔了受害人20万元被骗资金。1月9日,受害人在得知被骗资金成功追回后,专程到派出所送上一面印有“尽职尽责热情为民 失而复得温暖我心”的锦旗表达感谢。
这个案例展示了公安部门在追回被骗资金方面的努力和成效。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全和稳定。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公安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追赃挽损的能力和效率。
紧急止付:追回被骗资金的关键机制
电信诈骗案件中,资金追回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涉诈资金流转速度快、链路复杂。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建立了紧急止付制度,这是追回被骗资金的关键机制。
紧急止付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根据公安机关的指令,在核对相关信息后停止涉嫌电诈账户支付功能的活动。这一制度具有启动速度快、执行效率高等优势,能够在第一时间阻止资金转移。
紧急止付制度包括两个阶段:
直接止付阶段:受案后,公安机关会对受害人直接汇入的账户(一级账户)采取紧急止付措施。
延伸止付阶段:在被骗资金已被转出时,银行和支付机构会反馈给公安机关,由其决定是否对流入账户(二级及以下账户)进行止付。
为追求效率,紧急止付的实施程序相对简便。一方面,止付前的审查工作相对简易,另一方面,止付决定及其执行相对简便。同时,止付期限较短,根据相关规定,止付期限为48小时,公安机关可根据办案需要再行止付一次。
成效与挑战并存
尽管紧急止付制度在追回被骗资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数据来看,2021年国家反诈中心成功止付涉案资金3291亿元,成都公安2024年追赃挽损8700余万元。这些数字反映了公安部门在追赃挽损方面的显著成效。
然而,涉诈资金的流转正呈现出一些新兴特征,给追赃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资金划转效率高:依托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涉案资金的划转速度极快。为此,央行、银保监会等发文多样化到账时间,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开通了延迟到账功能,以延缓资金流转速度。
资金清洗过程复杂:电诈犯罪已趋于高度组织化、集团化、链条化,涉诈资金的清洗也呈现出专门负责、“专业”操作且分散进行的特点。犯罪分子还会同步升级甚至创新电诈资金转移方式,涉诈资金流转链路趋于复杂。
物理隔断和管辖隔断:为躲避链路追踪和自动化监测,作案人还会以POS机消费、现金转移等方式做物理隔断,或者通过境外流转方式做管辖隔断,从而阻断资金流转链路。
此外,紧急止付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制度规范进步缓慢,即使是2022年9月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未有更多的规范拓展。在资金止付的“双刃剑”效应下,公民财产权利面临被不当干预甚至侵害的风险。
警惕“二次诈骗”
在追回被骗资金的过程中,受害者也要警惕“二次诈骗”的风险。2024年8月,市民何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结识了一名自称可以帮她追回曾经被诈骗资金的“律师”。在支付了190元服务费后,“律师”以各种理由要求她继续转账,最终导致她再次被骗取数千元。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如果不幸遭遇电信诈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报警,而不是通过网络途径寻求所谓的“网络警察”或“律师”的帮助。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员”很可能是骗子伪装的,他们不仅不能帮助追回资金,反而可能让受害者遭受更大的损失。
共同努力,守护资金安全
面对电信诈骗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仅靠公安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加强反诈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让更多人了解紧急止付制度和正确的报案渠道。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确保追赃挽损工作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提高公众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内部消息”和“稳赚不赔”的投资机会,保护好个人的银行账户和支付信息。
电信诈骗案件的追赃挽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安部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以及广大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