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晚创新演绎非遗文化,千年传统焕发时代新颜
2024春晚创新演绎非遗文化,千年传统焕发时代新颜
“看我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非……”当这段极具节奏感的说唱音乐在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响起时,无数观众被这独特的旋律所吸引。这不是普通的流行歌曲,而是来自新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说唱。它以现代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这部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仅仅是2024年春晚非遗元素展示的一个缩影。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届春晚,整台晚会将各类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之中,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舞蹈《瓷影》:千年瓷器文化的现代演绎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舞剧《唯我青白》中的选段《瓷影》亮相今年春晚,以创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瓷器文化的独特魅力。
节目以青白瓷为出发点,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青白瓷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主创团队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据北宋时期的审美特质与青白瓷的造型风格,借助舞蹈语汇展现出青白瓷柔美含蓄的东方神韵,投射其背后源远流长的瓷器文化。
舞蹈《锦鲤》: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鲤鱼跃龙门”这一典故象征着国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春晚的舞台上,飘逸唯美的原创舞蹈《锦鲤》让观众眼前一亮。舞蹈演员借助威亚加弹簧绳,时而腾跃、时而摇曳,展开一幅灵动婀娜的水下画卷。节目融合现代舞和古典舞等多种元素,采用了写意的表达,向观众传递了美好的祝愿。
舞剧《咏春》:非遗文化的跨界融合
咏春拳行云流水,香云纱内敛光华。今年春晚,咏春拳和香云纱染整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台献艺”——舞剧《咏春》选段武出兼收并蓄、刚柔相济,舞出同根同脉、同声同气。“这是香云纱文化与设计首次亮相春晚舞台,相信会激起更多人对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赞赏与自信心。”舞剧《咏春》香云纱顾问邢莉莉说。
《山河诗长安》:诗词文化的当代演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西安分会场上演的《山河诗长安》,千人齐诵名篇《将进酒》的震撼场面让观众可谓“热血沸腾”。曾写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唐代诗人李白用他的笔触记录了盛唐光景。时光流转,今年春晚特地“请”他再来看看“今日长安”。
陕派说唱抑扬顿挫、创意舞袖灵动多姿、鼓乐交响悠远绵长,《山河诗长安》不仅让观众沉浸在古韵盎然的诗词世界,更是将长安城中的浪漫具象化,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实现了一次古今文化的深度碰撞与交融。节目最后,众多文艺名家朗诵流传千古的诗篇,使观众仿佛能听见那些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音符,感受到中华诗歌不朽的魅力。
《年锦》:中国传统纹样的创新展示
中国传统纹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寓意吉祥。千百年来,纹样被热爱生活的人民创造出来,又装点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选用汉、唐、宋、明四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寓意吉祥祝福的纹样,通过歌曲与虚拟合成技术,上演了一场人从画中来的古代“时装大秀”,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
值得一提的是,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历时一个半月,将各朝代的代表性纹样组合绘制成一幅吉祥如意的年锦图,将长乐安康、富贵如意的祝福作为礼物送给广大观众。
创新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一直是央视春晚的一大亮点。今年春晚同样坚持传统根脉与当代律动的结合,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一方面努力为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活力。
通过现代技术和艺术创新,这些传统文化节目不仅展现了艺术之美,更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看到这些节目,我为中国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春晚: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作为陪伴国人四十载的“年夜饭”,春晚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文艺演出,更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它让传统文化以更亲民、更时尚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和热爱传统文化,为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创新的方式演绎传统文化,不仅让观众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更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期待未来春晚能带来更多精彩的传统文化节目,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