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潘金淑:从越战“火烧女孩”到联合国和平大使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5: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潘金淑:从越战“火烧女孩”到联合国和平大使

1972年6月8日,在越南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美联社随军记者黄功吾拍摄了一张震撼世界的照片:一个全身赤裸、被火焰烧伤的小女孩在公路上惊恐地奔跑。这张照片不仅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还被认为是影响越南战争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照片中的小女孩名叫潘金淑,她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战争、人性、和解与重生的传奇。

战火中的女孩

1972年6月8日,美军向越南北部发动了高频次的空袭,使用了大量凝固汽油弹。这种炸弹爆炸时,燃烧温度可以达到1200-1500℃,并且可以牢牢地粘在物体表面,一旦附着人体,会留下很深的伤口。

潘金淑家在越南西贡附近的壮庞村。这天,她和家人跟随难民往安全区逃离,途中躲在一处寺庙内。美军和南越士兵以为有北越人员混在他们中间,便对他们发起了攻击。一架战机向寺庙外面发射了4枚凝固汽油弹,潘金淑的两个堂哥被当场炸死。

在往外奔逃的途中,小金淑的衣服袖子被炸弹点着,为了活命她顾不得许多,一把扯下衣服,光着身子就跑到公路上。小金淑一边跑,一边哭着喊“好烫好烫”,她身边的几个小孩也是一脸惊恐,只顾着向前狂奔。

前面正好是美联社的随军记者黄功吾(美籍越南裔),他下意识地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令人揪心的一幕。随后,黄功吾赶紧拉住奔跑的小金淑,对她进行救助。

当时小金淑已经跑得精疲力竭,再加上又惊又怕,喝了一口黄功吾递上来的水后,便晕了过去。一旁的英国记者克里斯托弗见状,也赶紧跑过来,拿起水,和黄功吾一起给小金淑身上浇水灭火。

火灭了之后,黄功吾先用照片记录下小金淑身上皮肤被火烧伤的情况,再给她披上自己的衣服,随后拦下一辆美军吉普车,把小金淑送到了西贡的一所医院救治。

医生看到小金淑的时候吓了一跳,她全身超过一半的皮肤都被烧伤,下巴和胸口粘连在一起,左右两侧皮肉几乎被烧穿,骨头都快出来了。医生摇头叹气,认为小金淑救不回来了,拒绝为她治疗。

不得已之下,黄功吾只能掏出自己的记者证,讲述了小金淑的故事,请求医生无论如何也要试一试,医生这才勉强答应试一试。幸运的是,小金淑经历了14个月的治疗,做了17次植皮手术,虽然全身布满了丑陋的伤疤,但人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潘金淑和黄功吾)

黄功吾没有忘记这位小姑娘,他还在越南的时候,就经常去探望她,回到美国后,两人就用信件往来,一去二来,结下了忘年之交。

想逃离那张照片

黄功吾拍摄的照片传回美国后,《纽约时报》将照片上的美军裁剪掉,以“战火中的女孩”为题(也有翻译为“火从天降”),刊登在头版头条。这张反映越战的照片一经发出,引来国际媒体争相转发,国际社会对美军的残暴行为谴责声一片,美国民众又因此掀起了新一轮的反战浪潮。


(华盛顿纪念碑前的反战示威)

为了平息国内外的反战情绪,美国政府不得不提前从越南撤兵,因此曾有人说,这张照片,让越南战争提前了6个月结束。美军撤出越南后,南越政权也再难坚持,1976年,北越政权统一全越南,成立了新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而此时,经过治疗的潘金淑,也带着一身可怕的伤痕,得以和家人回到了壮庞村的家里。当有人把那张照片拿给她看的时候,潘金淑几乎不敢相信照片中的小女孩就是自己,她既痛苦又尴尬,还因此埋怨黄功吾,怎么能拍下她没穿衣服的照片。

此时的潘金淑和家人还没有意识到,那张引起轰动的照片,已经改写了她的一生。战争结束后,一位荷兰记者找到越南政府,提出想要采访照片中的小女孩本人。这件事情引起了越南政府的重视,他们觉得,潘金淑身上留下的伤疤,正好可以反映美军的暴行。于是,越南当局找到了潘金淑,让她暂停学业,他们给潘金淑准备了一套说辞,让她按照这样的说法,接受记者的采访。

此后十年,潘金淑被越南政府当作“反战标志”,用来宣传“美帝国主义”的恶行,在安排她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同时,时不时地就让她接受国内外媒体的采访。潘金淑对于这样的生活十分厌烦,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以同样的面目,出现在不同国家的报道里。而且更让她难以忍受的是,每一次采访,潘金淑就得展示一次自己的伤疤,对于一个年轻女孩来说,每一次展示,对她来说都不啻于一场灾难。

后来说起这些经历,潘金淑告诉记者,她不止一次想改变那样的生活,从那张照片中逃离,可现实中的她却对此无能为力。大学毕业后,经过多次请求,潘金淑得到一个去留学的机会,1986年,在政府的“保护”下,她来到古巴哈瓦那继续学习医学。在古巴留学期间,潘金淑认识了一位同样在古巴学习的越南青年,1992年,两个人结婚了。结婚之后,潘金淑终于等到了一次“逃离”的机会。

出国躲避,照片女孩成和平大使

婚后,潘金淑向越南政府提出,自己和丈夫想到俄罗斯去度蜜月,越南当局同意了她的要求。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潘金淑之前听过一些传言,飞机从俄罗斯返回古巴的途中,会在加拿大落地加油,有些古巴学生会趁着这个机会留在加拿大。潘金淑觉得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好机会。

于是,在飞机停在加拿大的时候,潘金淑和丈夫趁机留在加拿大,并向加拿大政府申请政治避难。加拿大当局同意了潘金淑的请求,从此,她和新婚的丈夫就留在了加拿大生活。

此后,潘金淑和丈夫在加拿大渡过了一段平生的时光,她也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惬意。然而平静的生活只维持了3年,1995年3月,英国的《星期日邮报》首先披露了她在洛伦多的消息,随后,又把新闻转让给《多伦多太阳报》。摄影师乔·麦克纳利找到了居住在加拿大的潘金淑,希望能为她拍摄照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潘金淑点头同意,于是,一张浑身伤疤的女人,抱着一个娇嫩可爱的婴儿的照片,出现在《多伦多太阳报》的头版。

这张对比强烈的照片刊出之后,那个在越战中奔跑的小女孩又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线里,她也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此后,潘金淑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再逃避当年发生的事情。在媒体的见证下,潘金淑主动拜会当年救治过自己的医生和记者,在各种反战集会上现身说法,为世界和平东奔西走。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1997年11月,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和平友好大使”。当年12月,她又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际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宗旨,就是为了给在战争和恐怖活动中遭受伤害的孩子提供医疗援助。

当年那个在战争中身心受创的小女孩,不仅能正视自己痛苦的回忆,还能为其他人带来和平的希望。

与痛苦和解,浴火重生

在进行“反战”宣讲的时候,潘金淑意外遇到了当年投下燃烧弹的飞行员。1996年11月,美国退伍军人节那天,华盛顿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集会,邀请潘金淑去集会上做演说。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数千名参加过越战的美军退伍士兵聚集在那里,潘金淑站在台上,告诉这些曾经伤害过她和家人的退伍老兵:“我就是那个在大火中奔逃的小女孩,我不想讨论战争,我只希望你们牢记战争的悲剧,能够为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战争和杀戮做出努力!”

潘金淑还表示,如果自己能够见到那个投燃烧弹的飞行员,她会告诉那个飞行员,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为未来做一些好的事情。她的话音刚落,台下的人群中冲出一个男子,他径直走到潘金淑面前,泪流满面地说:“对不起,我就是那个人。”

这名男子叫约翰·普拉默,是一名牧师,他之前的身份,是美国空军飞行员。这位飞行员告诉潘金淑,他就是在越战中,下令向她所在的村庄投放燃烧弹的人。普拉默看过黄功吾拍摄的那张照片之后,对于自己给潘金淑和带来的伤害,他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懊悔,回到美国后,他就去做了牧师,希望能在教堂里得到内心的平静。当听到潘金淑的演讲后,普拉默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下去,于是冲到台前,当面向潘金淑忏悔。

此时的潘金淑早已经放下了所有的仇恨,她抱着哽咽不止的普拉默,一遍又一遍地安慰他:“我原谅你了……”

听到这次集会上发生的一切后,黄功吾找到了潘金淑,称赞现在的她犹如浴火重生,让人刮目相看。潘金淑这次也不再埋怨黄功吾,而是真诚地向他道谢,感谢黄功吾当年拍下了自己,这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因照片和潘金淑结缘的黄功吾,一直关心她身上的伤痕如何去除,也在帮她打听有效的治疗方法。2015年5月,黄功吾找到了加拿大一位名叫韦贝尔的医生,这位医生利用先进的激光治疗手段,可以让伤疤处长出新的皮肤。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在当时是十分昂贵的,一次就需要花费2000美元,而且,潘金淑的伤疤组织比一般皮肤厚4-5倍,需要经过多次治疗。但是当听说接受治疗的,就是那位当年在越战中被烧伤的小女孩时,韦贝尔医生当即表示,为潘金淑减免所有治疗费用。

一个月之后,潘金淑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加拿大接受治疗,一起来的,还有她的“黄叔叔”。当年拍下她的照片后,是黄功吾第一时间送她到医院,也是在黄功吾的恳求下,她才有机会得到治疗,最终活了下来。多年之后,她放下仇恨,获得了精神的新生,如今,抹去身体上的伤疤的时候,又是黄功吾陪在她的身边,这对她来说,意义重大。

当年,她从战火中跑来,获得了大家的同情和关注,如今,又在战火中浴火重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