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给生物医药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一家公司卖了130亿
苏州给生物医药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一家公司卖了130亿
近日,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迎来了一笔具有标杆意义的并购交易。丹麦巨头Genmab宣布将以全现金交易方式收购苏州普方生物,交易金额高达18亿美元(约130亿人民币)。这不仅是今年中国医药公司被收购的最大一笔交易,也为当前融资遇冷的生物医药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一家B轮医药公司被卖了现金130亿
先从主角普方生物说起——这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在中国苏州设有研发创新中心,主要业务是开发下一代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和ADC技术,用于治疗癌症,包括卵巢癌和其他表达FRα(叶酸受体 α)的实体瘤。
三位核心创始人为赵柏腾、韩泰熙、尚晓,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其中,赵柏腾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随后赴美攻读博士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在知名药企默沙东、Seagen任职多年,期间参与支持多个ADC候选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开发。
2018年,全球ADC领域创业热情被点燃。次年,普方生物成立于苏州,赵柏腾担任首席执行官,韩泰熙担任首席运营官,尚晓则担任首席技术官。
图源普方生物官网
此次的收购方Genmab,是一家成立25年的丹麦抗体疗法公司,已经在丹麦哥本哈根和美国纳斯达克实现双上市,市值约190亿美元。公司已经有八种获批上市的抗体疗法,深耕癌症领域,去年大卖约170亿,一直在寻找并购标的。
随着ADC赛道如火如荼,创新产品不断涌出,License-out层出不穷。而在众多ADC药企中,普方生物无疑是一匹瞩目的黑马:被收购前,公司已经披露Rina-S、PRO1160等多条管道。其中,Rina-S是一种潜在的同类最佳ADC,今年1月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
目前,该交易已获得两家公司董事会的一致批准,预计将于 2024 年上半年完成。届时,Genmab将以18亿美元现金(约合人民币130亿)完成收购,于交割时支付根据普方生物净债务和交易费用调整后的收购对价,三位创始人实现退出——这将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被海外药企收购的最大一笔交易,意义非凡。
毫无疑问,这是一笔双赢交易。正如Genmab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an van de Winkel博士表示,双方的2030远景完全一致,“我们相信ProfoundBio的ADC候选药物、专有技术平台和深厚的人才储备,将成为Genmab的重要助力,我们将共同加速为癌症患者开发创新、差异化的抗体疗法。”
普方生物董事长赵柏腾博士则谈到,“Genmab在抗体药物开发和商业化的深厚积累使得这次合并强有力地实现,并让我们能够加速开发和实现ADC疗法的全部潜力,造福患者。”
振奋一幕:身后投资人体面退出
收购消息刷遍投资圈,原因在于另一群赢家,便是普方生物身后投资人。
在收购之前,普方生物已至少完成四轮融资。
其中首次融资是在2021年初,当时公司完成由险峰旗云领投,高榕资本、长安资本跟投的超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用于推进公司ADC抗肿瘤新药产品管线的开发。
2021年7月,普方生物再次宣布完成超过5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礼来亚洲基金和LYFE Capital共同领投,红杉中国和元禾控股参与,老股东险峰旗云、高榕资本、长安资本同样现身。
2022年,由红杉中国领投,美团龙珠、礼来亚洲基金、元禾控股、长安资本、洲嶺资本和险峰旗云参与的7000万美元A+轮融资完成。彼时,普方生物已总计融资近1.4亿美元。
而最新一笔融资发生在2024年春节期间,普方生物完成1.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8亿)的B轮融资,投资方队伍浩浩荡荡——
汇桥资本、Nextech Invest、T.Rowe Price、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RA Capital Management、奥博资本、Surveyor Capital、Medicxi Ventures、Logos Capital、Octagon Capital八方资本、Piper Heartland Healthcare Capital、LifeSci Venture Partners、礼来亚洲基金、济峰资本均在其中。
“两个月就实现了退出,拿到回报,这放在整个行业都很难得。”一位北京医疗VC朋友感叹,在医疗IPO低谷时期,如此重磅的并购退出案例振奋人心。
其中,红杉中国是普方生物最大的机构股东之一,在2021年即参与了公司的A轮融资,并持续加注,领投了公司的A+轮融资,累计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最大额的投资。
犹记得去年末,亘喜生物以总价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的总价被阿斯利康收购,成为首个被跨国药企全资并购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这笔金额较之亘喜生物此前不足6亿美元的市值,溢价达到了100%,身后淡马锡、礼来亚洲基金、通和毓承资本、维梧资本等投资机构顺利退出,落袋为安。
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一度达到巅峰,当年发生投融资事件共1009起,投融资金额共2563.8亿元。
但从那之后,生物制药公司融资环境开始突然变得艰险。
2022年生物制药公司融资总额为541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54%。
2023年上半年,生物制药行业内生物技术融资同比又下降了约 30%。
这两年来,多家生物制药公司关闭、缩减规模、变更战略,大量员工失去了工作,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价受到严重打击。
一边是Biotech自身尚未商业化、造血能力不足的生存考验,一边是投资方面临的巨大退出压力,而愈发热闹的并购案例让VC/PE看到,中国Biotech仍有除IPO之外的体面退出方式——尽管困难,依旧可行。
“二级市场流动性降低,很多Biotech即使上市,也很难达到18亿美元的市值。”身边VC朋友坦言,“好资产少有,只要价格合适,并购是绝对的好消息。”
解决融资之困,苏州仍需努力
国内生物医药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园区发展看长三角,药物生产看药谷(张江),生物创业来BioBAY。
2007年设立至今,苏州的BioBAY形成了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孵化了不少初创biotech,其中甚至有一些成功转型为biopharma,孕育了数量达23家的上市企业,包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亚盛医药等。
而苏州全市,形成了以BioBAY为核心,太仓市生物医药园、昆山市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吴中区生物医药园、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多极发展的产业格局,带动了全市3000亿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产值。
要知道BioBAY开园时,隔壁的上海张江科学城已经抢跑十几年了:1999年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大量国内外顶级药企纷纷入驻,苏州要抢这些大pharma肯定抢不过上海;同时,苏州虽然有传统的化学制药的基础,但很多领域排名都很靠后,而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区别非常大,单纯移植化学制药那一套肯定行不通。
苏州选择了差异化。
上海张江的定位是国内外龙头药企pharma,苏州BioBAY就瞄准biotech领域的初创企业,汇聚原创研发、技术以及人才。
2007年,BioBAY签约了包括吉玛基因、新海生物等在内的30家创业公司,之后,每年约有五六十家企业入驻,这其中就包括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基石药业,要知道这些鼎鼎大名的药企当时入驻BioBAY的时候还都是刚刚起步的初创企业。
事实证明,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需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耐力、耐心来培育、扶持企业成长。
在当前生物医药融资遇冷的情况下, 更需要关注像苏州这样的并购案例,调整相关的金融策略。还记得2022年,苏州一跃超过上海、北京,成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全国最火热的城市。今天乃至未来的苏州,我们依然期待能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商创造更多的典型案例。